雏鸡温度管理技术 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初生雏的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反应十分敏感。如温度过低,雏鸡因怕冷而拥挤扎堆,影响采食,甚至引起感冒或拉稀,严重时雏鸡会因挤压而死亡。育雏温度也不能过高,温度过高会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影响正常发育。 育雏温度应随着雏鸡的年龄、品种、数量及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育雏早期温度宜高,中后期宜低;雏鸡数量少比数量多时高;弱雏比强雏高;夜间较白天高,阴雨天较晴天高;肉用型雏鸡比蛋用型雏鸡温度要高等。温度相差的幅度以2℃左右为宜。 育雏器的温度指育雏器内雏鸡背部上方10厘米以下所测温度。雏鸡出壳后的前3天,育雏器温度应控制在35~36℃,1周龄时34℃左右;以后每周温度约下降2℃左右,直到降至与室温相同。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 雏鸡的饮水 雏鸡一进入育雏室没开食前就应立即供给清洁的饮水。因育雏室内温度较高,及时饮水可补充雏鸡体内水分的散失。饮水还有助于雏鸡体内未吸收完蛋黄的吸收利用,有利于雏鸡开食。雏鸡饮水可用雏鸡专用塔式饮水器或水槽,也可自制饮水器,如将干净的广口罐头瓶倒扣在盛有浅水的菜盘上等。 饮水器数量要充足,一般每百只雏鸡要有2个45升大小的塔式饮水器。饮水器应靠近光源、热源,均匀分布于育雏室内,离地高度应和雏鸡日龄相适应。如为槽形饮水器,应保证每只雏鸡占水槽位置2厘米以上。饮水温度应和室温近似,约20~35℃。在头几天的饮水中,可加入0. 001%的高锰酸钾,消毒饮用水,保证雏鸡胎粪的排出。 雏鸡的开食 开食指出壳后的小鸡第一次吃料。适时开食是育雏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首先有助于雏鸡体内蛋黄吸收和胎粪排出。因雏鸡出壳后十几小时内,体内蛋黄未完全吸收,多无进食的要求。另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如开食过迟,雏鸡不能及时得到营养供给,鸡体虚弱,影响生长。开食时间约在出壳后12~24小时,此时约有1/3~1/2的雏鸡有啄食表现。开食时可将少量粒状饲料撒在深色厚纸或塑料布上,用手指轻敲,让料粒弹动,诱导雏鸡啄食,或让雏鸡自由采食。开食的饲料可采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颗粒适中的饲料。常用小米、碎米、碎玉米等,用开水烫软后喂饲。 喂量:蛋用型鸡约5~6克,肉用型鸡约8~10克。第二天可增加一点混合饲料,3~5天后逐渐改为雏鸡混合饲料正常喂饲。常用饲喂方法分干喂、湿喂两种,规模较大的大中型鸡场可采用干粉料自由采食,省工省时,雏鸡采食均匀,发育整齐。小型鸡场或专业户可采用湿拌料分次喂给。湿拌料适口性强,有利于雏鸡的消化吸收。 饲喂次数,3日龄前多自由采食,3日龄后每日饲喂5~6次,6周以后每日喂4~5次。喂食要少量多次,时间相对稳定,不可随意变动,每次喂后要及时清除剩料,避免酸败,造成浪费。有条件时,可喂一些青嫩饲料,增加适口性,又能补充维生素。青饲料不足或没有青饲料,要补给复合维生素添加剂。喂食要同时给予足量的饮水。 雏鸡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指育雏室内单位面积所饲养的鸡数。雏鸡的健康生长发育同饲养密度有密切的关系。密度过大,育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其他有害气体也同时增多,影响雏鸡的饮水、采食,生长发育缓慢,抗病能力下降。鸡群密度过小,栏舍及设备利用率降低\'劳动力利用率降低,育雏成本增大。鸡群密度安排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并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大而减少。冬春季密度较夏秋季密度大一些。鸡群大小适中,农村养鸡及小型鸡场,每群以300只左右为宜。中型以上鸡场以每群1000~2 000只育雏效益较好。粪的排出。 雏鸡饲养通风管理 雏鸡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育雏室内鸡群密集,雏鸡呼吸快,排出大量二氧化碳。雏鸡排出的粪便,经微生物分解,不断地产生氨气和硫化氢等不良气体。如果这些气体不及时清除,会影响雏鸡健康,如使雏鸡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体质变弱等,也可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育雏室内应加强通风换气,及时补充新鲜空气。一般新鲜空气中正常氧含量约20%,二氧化碳含量约0. 03%。育雏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求控制在0.2%左右,不应超过0. 5%。氨气含量在10毫克/千克以下,硫化氢气体的含量在6.6毫克/千克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