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主要包括蛋鸡初产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 做好初产蛋鸡的管理 进入产蛋期,鸡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变化,在生产中出现了“三快”,即蛋重增长快,产蛋率增长快,体重增长快,因此在产蛋期对蛋鸡的管理必须围绕这“三快”进行。 饲料配制要合理饲料中能量要达到2800千卡~2850千卡之间,粗蛋白要达到17.5±5%,要尽量选用适口性好的原料以增加采食,尽量减少棉粕、菜籽粕等杂粕的应用。为了提高能量,可以在饲料中添加2%~3%的高能量蛋白或高能油脂。为了促进肠道对维生素的吸收,改善蛋壳质量、饲料中添加1%~2%的鱼肝油。 预防鸡的猝死症猝死症多发生于初开产的蛋鸡,产蛋率在20%~60%时最多,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日死亡率最多可达10%。在初产期,每天饮水或饲料中拌用预防该病的药物。 清理肠道,增加吸收初产期剧烈的生理变化,饲料的更换,常导致鸡的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吸收不良。因此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治疗和预防肠炎的药物,以改善肠道,增加吸收。使鸡尽快而又平稳地达到产蛋高峰期,并保持较长的产蛋高峰期。 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由于初产蛋鸡的“三快”,常常会使鸡体出现“负平衡”,即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需要,这样就要动用体内的能量储备,从而使鸡体重因消耗而减轻。生产上往往造成无高峰或高峰时间短。整个鸡群出现体质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低,很多鸡在开产后容易得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加强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在合理调整饲料的同时,添加高能蛋白质或高能油脂。为减少应激,增强体质,饮水中可以添加速溶多维他。 做好产蛋高峰期的管理蛋鸡开产后3周~4周产蛋率达50%,6周~8周产蛋率达到高峰(90%以上),高峰维持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鸡产蛋能力大小,管理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环境控制方面如果蛋鸡进入产蛋高期遇到夏季高温,则应采取多种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则应加强保温。同时,鸡舍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增加通风换气,使鸡舍内尽可能保持空气新鲜和流通。尽量减少各种应激,保持产蛋高峰期的稳定环境。 卫生防疫方面蛋鸡的疫病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但各种免疫在开产前已基本完成,蛋鸡进入产蛋期后,特别是在产蛋高峰期,摄入的营养主要用于产蛋和增加体重,这期间不宜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 供足清洁卫生的饮水蛋鸡的饮水量随产蛋率和季节变化而定,在21℃的气温环境中,产蛋率每上升1%,在每只每日饮水量约150毫升的基础上,饮水量增加7%,当产蛋率达到50%时,饮水量应在200毫升左右。此后,产蛋率每上升20%,需水量增加30毫升~50毫升。若蛋鸡断水24小时,产蛋率会下降30%,补水后需30天左右方能恢复生产。同时要注意饮水符合卫生标准。 用药要慎重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一般不用药,即使用药应特别慎重,如用药不当会人为地造成产蛋率下降。对于磺胺类、呋喃类、喹乙醇、金霉素等药物在产蛋高峰期必须禁用。 加强监控,提高群体质量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淘汰劣质鸡、病鸡和不下蛋的鸡,以减少疫病的传染,减少死亡率,增加经济效益。 做好产蛋后期的管理 称重称重的目的是节约饲料,防止鸡过肥,使产蛋率下降过快。具体做法是每月定时称重,根据体重变化来考虑采食量的增减。采食量的具体确定还须考虑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及时挑选病弱鸡在饲喂或观察鸡群时,凡发现精神不好、冠白或紫、腿不能站立等情况的鸡应及时挑出淘汰,以防死于笼内。 防止“早衰”因维持产蛋高峰的时间过长,使机体出现“负平衡”,体重明显减轻,从而造成鸡的早脱毛,尤其在寒冷的季节脱毛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调整饲料营养水平,防止“早衰”,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产蛋后期饲养管理,避免产蛋周期的过早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