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是由禽副流感病毒型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野禽及观赏鸟类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家禽发病后的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伴有神经症状,成鸡严重产蛋下降,粘膜和浆膜出血,感染率和致死率高。冬季尤为流行。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在春初、秋冬季节变换时易发。鸡新城疫流行时以鸡的易感性最高,鸽子、鹌鹑、鹦鹉、火鸡、鹅、鸭、鸵鸟等都可感染发病。其中鸽子和鹦鹉对本病的流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近年鹅和鸭的新城疫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2.病死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鸡接触病鸡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发病。 3.在很多养鸡密集地区,一些养鸡场常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其特点是发生在免疫鸡群,尤其是在20~40日龄、60~100 日龄、180~350日龄的鸡群容易发生。雏鸡最初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其后表现出新城疫的神经症状。60~100日龄的育成鸡主要表现为病鸡生长不良、消瘦、瘫痪和排稀绿粪,鸡群有零星死亡,影响鸡以后的产蛋性能,产蛋率往往达不到标准水平。180~350日龄的产蛋鸡群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变差。 4.1998年以后,新城疫发病逐年加重。在很多养殖地区,特别是15~40日龄的鸡群大面积发生典型新城疫,死亡率极高。而这些鸡群一般都用过2~3次冻干苗的免疫,似乎免疫冻干苗不能有效预防新城疫的发生。用过冻干苗和油剂苗免疫的鸡群,发病轻,死亡率低。2001年以后,雏鸡(主要是3~10日龄的肉仔鸡)新城疫发病有增加趋势,母源抗体不能有效阻止通过呼吸道粘膜途径感染新城疫的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