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黄牛,特别是2岁以下黄牛。多呈地方性流行,在炎热及多雨的夏季发生较多。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
1流行情况
我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属于高寒山区,黄牛的饲养方式是冬季圈养、夏季放牧。正是这种特定的饲养方式使我市的黄牛气肿疽病发病率较高,给黄牛养殖带来很大损失。但通过多年的防治,使发病率降低了很多,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2临床症状
黄牛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C,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不久在肩、股、颈、臂、胸、腰等肌肉丰满处发生炎性肿胀,初期热而痛后变冷,触诊时肿胀部分有捻发音。肿胀部分皮肤干硬且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气,肉质黑红而松软,周围组织水肿。呼吸困难,脉搏细速,全身症状重剧,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天内死亡。
3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呈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的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为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也无发病年龄与品种的区别。
5防治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的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应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
早期的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1次。实践证明,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10%磺胺嘧啶钠溶液静脉注射,每日2次,每次100-200毫升,疗效好。早期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用0.25%-0.5%普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重症在注射药物的同时切开肿胀部位,去除坏死组织,用2%高锰酸钾水或3%双氧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