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奶牛狂犬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18  来源:转帖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300

发病情况

2006年8月份宁阳县某奶牛养殖户郑某饲养的一头5月龄犊牛于8月13日被一无主流浪犬咬伤,当时郑某没在意,到8月16日,犊牛开始表现出发烧、不食等症状,遂按常规解热镇痛治疗,没见效果并于8月20日死亡。在犊牛死亡后第三天,该犊牛所吃奶的母牛表现出类似神经症状,并于犊牛死后第8天死亡,在母牛死后发现母牛乳头有被犊牛咬伤痕迹。

临床症状

病牛初期体温略升高,为39.5-40.7℃,中后期体温正常或略低。病初精神沉郁,反刍和食欲减退。1-2天后表现起卧不安、前肢踏地、面态凶恶、抚摸时惊恐不安。唇部、肘部肌群震颤,起卧不灵活,卧下时四肢呈游泳样。兴奋呈间歇性发作,时而安静,时而狂暴。后期不能站立,四肢伸直,舌尖稍露于唇外。

病理变化

病死牛消瘦,口腔黏膜充血或糜烂,胃肠内空虚,黏膜充血,其它内脏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打开颅腔后其脑膜有数个点状出血。蛛网膜下积有多量淡黄色黏液,软脑膜明显水肿,脑沟及脑回均见明显充血,脑实质充血并有少量出血点。心脏冠状沟呈胶胨样浸润。

诊断方法

⒈根据发病特点发病牛有被犬只直接或间接咬伤的历史,发病急,治疗效果差。

⒉根据临床表现发病牛只表现为神经兴奋和意识紊乱、吞咽咀嚼困难、流涎、吼叫,后期出现局部或全身麻痹。

⒊实验室诊断

①实验室镜检:采取剖检牛小脑组织,作病理切片,H.E.染色镜检,可见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在小脑及大脑海马角的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嗜酸性包涵体。

②动物接种试验:取剖检病牛的小脑、海马角病料研磨制成10%生理盐水乳剂,以1500转/分,分离15分钟,取其上清液,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1000IU处理后接种家兔,家兔在接种后第8天死亡,死后继续用其小脑、海马角组织触片,染色镜检仍见包涵体。

预防措施

⒈加强犬类管理

对农村所饲养犬只定期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发现狂犬病病犬立即扑杀,尸体焚烧或深理,不走过场。

⒉强化对奶牛的管理

母牛和犊牛必须分开饲养管理,严禁犊牛直接食用母牛的奶,同时放牧时要有专人看护,防止被犬咬伤。

⒊牛只被咬伤后要及时进行处理

奶牛被犬咬伤后,要迅速挤出毒血,并且用肥皂水清洗,或用7%碘酊处理伤口,在被咬伤后72小时内,注射狂犬病高免血清,每公斤体重0.5毫升。同时皮下注射狂犬疫苗25-50毫升。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