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
一、概 述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感染率高、病程短、呈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主要症状是腹泻、脱水、极度虚弱)
病的特征病变是法氏囊肿大、出血、萎缩,肾脏肿大(肾脏高度肿大呈花斑状)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
本病可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早期感染后,会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1日龄感染,ND抗体抑制最大,7日龄感染中度,14或21日龄感染抑制不明显,感染鸡对IBDV自身的免疫是正常的。
二、病 原
1.分类地位:IBDV为双股双节段RNA病毒科、属。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20面体,无囊膜,58—60nm。
3.血清型及毒株分类:目前已知有2个血清,1型为对鸡致病的IBDV,2型从火鸡分离,无毒力。根据抗原差异1型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6个或更多个),不同亚型之间的保护率交叉性较低(10-70%)。
4.病毒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分布于法氏囊组织的B淋巴细胞,其次是脾、盲肠扁桃体、肾脏等。由于大量的B淋巴细胞被破坏,故造成免疫抑制。
5.病毒的培养:IBDV可在鸡胚中生长,但初次分离培养时有时致病作用不明显。有些可在接种后3-7天致死鸡胚,胎儿表现水肿、出血、肝脏有坏死点,肾脏出血并有少量斑驳状坏死。
6.病毒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极强,可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且耐热、酸及有机溶剂,但甲醛及蒸气及氯胺可将其杀灭。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凡是法氏囊未完全退化的鸡均可感染,但以3—6周龄鸡最易感。鸭、麻雀等也有感染或发病报道,但极少,主要是鸡感染发病。
2.传染源: 主要是病鸡及带毒鸡,麻雀也可带毒散毒。
3.途径:可直接也可间接传播,多途径感染。
4.流行特点:发生突然、传播迅速,感染率、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呈现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新疫
区或新鸡群往往呈现暴发流行。病毒具有变异性。本病
易与其它疫病混合感染,如ND、E. coli,MG等。
5.免疫抑制:年龄越小,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抑制越严重。
6.由典型发病到非典型发病,系因普遍免疫所致。
四、症 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2—3天。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1、病初发现少数鸡突然出现不精神,很快波及全群(半至1天),出现全身症状:神郁、不食、畏寒、挤堆、闭目嗜睡、打盹、垂翅,个别鸡有啄肛现象。
2、很快表现出特征症状:拉白色粘稠如蛋清样稀粪或水样下痢,或带白石灰样物,肛围被粪便严重污染。严重脱水,口渴,最后衰竭死亡。一般第1天发现,第2、3天增多并发生死亡,第4、5天为死亡高峰,第6、7天死亡自然减少,以后逐渐平息。死亡率变动范围很大,与毒株和混合感染有关,一般10—60%,个别可达70%以上。
强毒或超强毒致死率高,变异株死亡率低。所有存活鸡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因此常继发ND等其它传染病。
五、病理变化
突出变化有以下几点(典型强毒感染致死者):
1.肌肉:大腿肌、胸肌有明显的出血斑、点、条。
2.法氏囊:水肿,有黄色胶冻状物包裹其周围,严重者可见浆膜出血,外观呈紫葡萄状,个别囊可比正常者肿大2倍以上。囊内有淡黄色胶冻样粘液或血液,病程稍长者内有干酪样物质。囊内膜有不同程度出血。个别鸡可见囊萎缩。非典型病例有时见不到典型病变。紫葡萄样法氏囊病变主要见于混合感染。
3.肾脏:突出变化是高度肿大,隆起,由于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而呈现斑驳状或花斑肾,切开后有大量白石灰渣样物质流出输尿管中充满白色在石灰样物质而使其变得粗大、明显。
4.泄殖腔: 亦充满石灰样物。
5. 腺胃:粘膜肿胀、出血,与肌胃交界处有横向条状出血。
六、诊 断
1.现场(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包括以下几点:
(1)分离病毒:先取肾、脾、法氏囊组织,经研磨稀释后再离心、过滤、加双抗,接种鸡胚,分离并鉴定病毒,可参考教材。
(2)血清学试验:目前主要是琼扩,既可查病毒,也可查抗体。国外现已推广ELISA。自然感染比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要高得多。
(3)易感动物接种:主要是3—4周龄易感鸡。
3.鉴别诊断:注意与白痢、球虫病、肾型传支区别。
七、防 制
1.疫苗接种:本病主要是体液免疫,靠抗体产生保护。疫苗很多,可分成三大类,一是弱毒活苗,二是灭活强毒囊苗,效果最好,三是弱毒胚苗或细胞苗,效果最差。其中弱毒活苗又有好多种:弱毒苗、中毒苗、鸡胚苗、细胞苗。国产BJ836、B87、NF8、D78等。有用中等毒力苗1日龄首免来控制IBD长期流行不断的鸡场的发病,可以参考。高母源抗体、迟免用中毒,低母源抗体早免用弱毒,也可用卵黄抗体预防,但易散毒。
免疫程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发病严重且日龄前移的鸡群1日龄即可免疫,2周后2免,1月龄3免。一般鸡群10日龄左右首免,24日龄左右2免即可。活苗受母源抗体干扰较严重,灭活苗则不受其影响。
2.治疗:特异疗法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0.5ml/只,半天到一天见效,但要早期应用。另外配合对症治疗。也有许多中草药方反映疗效较好。抗体也有短期预防作用。
3.其他措施:即一般卫生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