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1.1 发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羽毛逆立,呼噜,甩鼻及咳嗽,排黄绿色稀粪,饲料转化率降低,后期易继发腹水症。
1.2 幼雏早期死亡,脐带发炎,卵黄吸收不良,囊壁充血,内容物黄绿色、黏稠或稀薄样,脐孔开张、红肿。
1.3 气囊浑浊、增厚、有干酪样物;肝肿大,有白色纤维素渗出,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心包积液,有炎性分泌物;有些鸡头部皮下有胶冻样渗出物。
2 发病原因
2.1 病原因素
2.1.1 大肠杆菌是鸡体内的一种常在菌。肉鸡的消化道,特别是大肠内容物中均有其存在。雏鸡出壳后肠道内正常菌群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所以在肉鸡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
2.1.2 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不同地区、不同鸡场的血清型一般不同,且同一鸡场内会有多个血清型同时存在。
2.1.3并发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大肠杆菌极易与其他病原(如支原体)合并感染,也常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支等)感染之后,由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往往比较困难。
2.1.4 耐药菌株增多。由于养殖户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实际生产中用药不合理,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不注意轮换用药,这些错误的用药方法和用药程序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2.2 管理因素
2.2.1 饲养环境条件差,鸡场不卫生、粪便不加处理随意堆放;鸡舍内寒冷干燥,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鸡舍内炎热潮湿,温度高;平时灰尘飞扬,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当鸡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就会乘虚侵入鸡体内造成发病。
2.2.2 频繁的疫苗注射,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换料,气候变化等对鸡群都是应激,会降低鸡群的抵抗力而造成大肠杆菌病的感染。
2.2.3 雏鸡鸡苗质量差,孵化过程中或出雏时感染大肠杆菌;孵化操作不当引起雏鸡抵抗力下降,使之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病。
2.3 疾病因素
2.3.1 鸡群感染支原体后引起慢性呼吸道病,使呼吸道受到损伤,大肠杆菌便可乘虚而入。
2.3.2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鸡群机体抵抗力降低,大肠杆菌可突破机体的保护力造成发病。
2.3.3 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等疾病以及饲喂霉变饲料均可降低鸡群抵抗力,从而发生本病。
3 防治对策
3.1 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
健康鸡群的消化道、呼吸道黏膜表面分布着致密的正常菌群。在鸡群体质良好的情况下,正常菌群是抵抗外来致病菌的天然屏障。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使致病菌有机可乘。微生态制剂能迅速补充有益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建立完整的微生物保护屏障,从而降低大肠杆菌的发病率。
3.2 由“药物控制”转向“控制环境”来达到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目的:药物控制大肠杆菌很被动,不符合养殖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大肠杆菌病是条件性疾病,所以必须切断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消除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各种诱因,这需要良好的环境。要控制环境,必须建设标准化鸡舍,进行科学化饲养。
3.3 科学用药和整体调理相结合:尽管抗生素仍是治疗大肠杆菌的主要方法,但用药必须合理。正确把握用量和疗程,对症下药,不要滥用抗生素,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将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的药物临床使用,尽量不使用影响免疫反应和生产性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