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进行分析并对预防和治疗该病谈几点看法。
1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莱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至开产前的小鸡,3~7周龄为发病高峰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采食量急剧下降。病初症状有时看到部分鸡啄自己肛门周围的羽毛,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米汤样稀白粪便或水样稀便。发病1~2天后的病鸡精神萎靡,有些鸡身体轻微震颤,走路摇晃,步态不稳。随着病情发展,在第3~4天开始死亡,食欲减退,翅膀下垂,羽毛逆立,严重发病鸡的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中后期触摸鸡有冷感,此时因过度拉稀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6~7天,死亡高峰集中在5~6天,一般情况下感染后第7天进入恢复期,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法氏囊肿胀,周围组织呈胶冻样水肿,之后迅速萎缩,囊的表面有条纹状结构,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里面充满大量果浆样黏液有时呈乳酪样,有散在的出血斑点,在肌黏膜上有坏死灶,胸肌、大腿肌肉有浅表的出血斑点,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肾因贫血而苍白,肿大。肾小管与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脾脏略现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鉴别判断此病时应注意与相似的鸡白痢、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及痛风等引起的肾脏病变的区别,引起法氏囊肿胀出血的如: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白血病等,引起腺胃黏膜肿胀出血的如:鸡新城疫、鸡霍乱、鱼粉中毒等,引起拉黄白色稀粪的有鸡白痢、痛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所以判断鉴别时注意相关的病变,以防误诊。
4预防措施
4.1改善饲养管理环境
提高育雏舍温度3~5度(特别是冬春季)注意舍内空气新鲜,防止密度过大,饮水中投入多维葡萄糖及0.1%盐水,这对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脱水有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配置口服补液盐则更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
4.2对鸡舍及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尽量减少环境中病毒的感染。对发病鸡群施行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每天一次,同时对鸡舍周围以及被病死鸡污染的场所有用具,用2%烧碱水和10%石灰乳剂彻底消毒,以切断传染途径,阻止疫病蔓延。
4.3搞好疫苗接种
方法是7~10日龄饮水免疫,同时或隔l周后注射0.3毫升/只灭活苗。加强免疫接种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8天,15~18天,25~30天进行弱、中、中强活苗进行免疫,有母抗雏鸡可在12~14天,20~25天进行中、中强毒两次活苗免疫。在严重污染的地区应使用IDD油乳剂苗。
5治疗措施
5.1抗血清的治疗
利用病愈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024~1:4096之间)或人工高免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6000~32000),给刚发生法氏囊病的鸡注射0.1~0.2毫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5.2高免卵黄抗体
为了减少法氏囊病造成的大量鸡只死亡或保护雏鸡渡过生理性免疫缺陷期,可用高免疫蛋黄匀浆制剂给鸡注射,病鸡每只0.5~1.0毫升,效果比较可靠,多用于该病高发日龄前后或发病早期。
5.3西医治疗
盐酸吗琳胍(每片0.1克)8片,拌料1千克,板蓝根冲剂15克,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日量,3天为一疗程或复方炔酮,0.5千克鸡每天1片,1千克的鸡每天2片,口服,连用2~3天;速效管囊散,每千克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服药后8小时即可见效,连喂3天。治愈率较高。
5.4中药治疗
方药:蒲公英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为提高治疗效果,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每100克加水6000毫升溶化,让鸡自由饮用3天,可以缓解鸡群脱水及电解质平衡问题;或以0.1%~1%小苏打水饮用3天,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