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如何搞好仔猪的饲养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25  来源: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88

仔猪培育是养猪生产的基础阶段,仔猪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饲养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 仔猪成活率低和生长缓慢是目前我国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成功的关键。

1、仔猪生理特点

通常将体重在20公斤左右以下的猪叫仔猪, 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饲养管理的独特性, 仔猪的生理特点主要有:

1.1 胃肠功能差,消化机能不完善。 表现为胃肠容积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初生期只有消化母乳的酶系,消化非乳饲料的酶系在1周龄后才开始发育),胃肠酸性低,限制了养分的吸收;胃肠运动机能微弱等。

1.2 体温调节能力差。 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效率都很低,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因此,仔猪保温十分重要, 尤其是生后第1~2周。

1.3 生长强度高。仔猪越小生长强度越高,决定了仔猪高能高蛋白的营养特点。

1.4 免疫机能不全。因为母猪的胎盘阻隔, 胎儿不能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初生仔猪吃到初乳后, 初乳中的母源抗体(免疫球蛋白)可由肠道直接进入血液。 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在仔猪出生3天后迅速下降。因此仔猪吃好初乳很重要。仔猪本身10日龄后才开始产生抗体,但直到30~35天时数量还很少,此后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仔猪3周龄左右是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应特别注意防病。

1.5 母乳中含铁很少。 乳猪不能依靠母乳获得足够的铁,在生后3~4日内应该补铁。

上述生理特点是造成腹泻和下痢的生理基础,应特别注意加强仔猪管理和营养调控。

2、初生1—3日龄仔猪的饲养管理

2.1 细心管理。母猪分娩时必须有管理人员在场照顾,了解分娩舍温度,防止初生仔猪受凉。可设置保温箱,箱内温度应在33℃左右。

仔猪初生后,需立即除去身上粘膜和口腔粘膜, 使仔猪能自由呼吸。

仔猪初生后,擦干身体后放入保温区,并帮助仔猪吮吸初乳。仔猪具有固定乳头吸乳的习惯,人工协助固定奶头是争取仔猪全活全旺的措施之一。

在母猪难产或分娩时间过长时,予以助产,以减少死胎。防止仔猪压伤。

2.2 保温与通风。初生仔猪保温区温度维持在32℃~35℃。仔猪1周龄后,开始降低保温区温度,此后每周降低2℃~3℃,至2月龄时降至22℃左右。尤其应注意控制初生至2周龄期间的环境温度,因这段时间仔猪调节体温能力很差。

为了消除分娩舍湿气、异味及猪只散热,须对猪舍给予通风。

2.3 剪断脐带。妊娠期间,胎儿经由脐带获得营养。仔猪脱离产道后,脐带将成为细菌侵入初生仔猪的一条通道,若操作不当,会造成细菌感染。

为防止感染,剪断脐带后须用2%碘酒消毒。如发生脐部出血,用一根线将脐带绷紧。

2.4 剪牙。 为防止仔猪打斗时相互咬伤或咬伤母猪乳头,可在出生时把仔猪的两对犬牙和两对隅齿剪掉,但要小心不要剪伤牙肉。

2.5 调整每窝仔猪头数。充分利用母猪的泌乳功能。母猪分娩时难产造成泌乳量不足或一窝仔猪头数超过12头时,需寄养或并窝。寄养应在分娩后两天内进行,以母猪产后胎衣、粘膜等涂抹于寄养仔猪上(或用母猪尿淋在寄养仔猪身上),同时在母猪鼻子上与仔猪身上擦些碘酒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与寄养仔猪。

3、 3日龄—3周龄仔猪的饲养管理

3.1 注射铁剂。在3~4日龄注射100~150毫克铁制剂(右旋糖酐铁)预防仔猪贫血。铁制剂不应注射在腿部肌肉,而应注射在颈部。

3.2 去势。最适合的时间是7~14日龄,使用干净、尖锐的手术刀片。手术部位使用消毒剂消毒。

3.3 饲喂开食料。在仔猪生后7~10天,应饲喂开食料。开食料中赖氨酸1.25%~1.50%,粗蛋白含量为20%~22%。 供应开食料的目的是使仔猪消化道耐受固体日粮刺激,产生免疫耐受力,大大降低断奶后的腹泻疾病发生率。供应开食料可提高仔猪对饲料的适口性,为按照断奶做准备。

3.4 预防仔猪下痢。

4、 3周龄—断奶仔猪饲养管理

仔猪的适宜断奶时间可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而定。规模化养猪场已普遍采取早期断奶措施,哺乳时间为 28~35天。一般来说,生产中最好不要早于21~28 日龄断奶,以避免给仔猪培育带来额外的困难, 影响仔猪成活率。

4.1 做好早期补饲。尽早采食饲料,促进最快的生长。仔猪料品质要高,含赖氨酸1.10%~1.25%,粗蛋白质含量为18 %~20%。

4.2 减少断奶应激。断奶仔猪体重一般应≥5.5公斤,但须参考哺乳期累积饲料采食量,每头累积采食量不应低于1公斤。

离乳时间允许超过2~3天时, 每窝中体重较大者先行离乳。

环境温度保持在27℃~30℃之间。

断奶仔猪依体重大小分栏饲养。

每4~5头仔猪提供料槽一个,每20~25 头仔猪提供一个饮水器。

5、控制仔猪下痢

5.1 造成仔猪下痢的原因。仔猪下痢的病因十分复杂,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病因。 病原性病因包括多种细菌、病毒甚至寄生虫等,非病原性病因包括营养和饲养环境的应激,如潮湿、温度变化、断奶应激、季节温差等。此外,母猪本身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仔猪造成下痢:

5.1.1 病原性病因。包括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沙门氏杆菌、梭状菌、猪轮状病毒、球虫等。

5.1.2 非病原性病因。贼风、保温不够、保温伞、保温板等保温设施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温效果或仔猪生存环境温差大。仔猪床面温差不能超过1℃,分娩舍温不应超过2℃。

潮湿。在冲洗猪舍后,没有保持适当的干燥,会造成仔猪下痢。

初乳摄取不足。仔猪在生后6小时内必需吃到初乳。母猪生病造成初乳质与量的不足,或仔猪遭受冷应激时,会造成仔猪初乳摄取不足,仔猪抗病力不足易发生下痢。

寄养。 寄养仔猪因吮吸的乳头位置改变而易紧张,增加疾病发生率。

分娩舍清洁消毒不彻底。当一批猪已有下痢发生时,在移入下一批母猪之前,分娩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然后保持干燥和温暖。

母猪或仔猪免疫工作未作好。应保证注射疫苗时猪的健康状况良好,并选择正确的注射时间。

5.2 如何控制下痢

提供一个干燥、温暖、无贼风的环境最为重要。

良好的环境卫生是控制下痢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定期清洗及猪舍消毒,降低畜舍病源含量。

减少断奶仔猪移圈及换料应激。 应作断奶仔猪的“两维持,三过渡”, 即维持在原圈管理和维持原饲料饲养,并逐渐作好饲料、饲养制度和环境的过渡。

免疫仔猪和母猪。 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生情况采取适当的免疫措施,如仔猪进行猪瘟、猪丹毒、 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免疫,母猪免疫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大肠杆菌疫苗。

以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下痢。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常抗生素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口服效果优于注射。

实施统进统出作业,切断平行传染源。

早期隔离断奶,可控制许多传染病。

加强弱小仔猪的饲养管理。固定乳头时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面乳汁多的第三、四对乳头上,并多次训练固定位次,必要时口服代用乳。防止母猪压伤仔猪。严格控制弱小仔猪环境温度、卫生等饲养条件,必要时单独设置优良的饲养环境。

仔猪3周龄左右抗病力最差,最好避免在此阶段进行去势、驱虫、注射疫苗等活动。

营养方面考虑3~5周龄仔猪胃酸分泌还很少,可在日粮中加入1%~2%的酸化剂(如甲酸钙、柠檬酸、富马酸等)增加肠道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同时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生长。 在仔猪日粮中加入适量复合酶可帮助消化。在有条件的猪场,乳猪料中可使用一定量的膨化大豆,这样作不仅提高了乳猪料的有效能值,而且还能防止豆粕中抗胰蛋白因子和抗原性蛋白质诱发的仔猪下痢。但膨化条件非常重要,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的变性,影响整个日粮的营养价值。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