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蛋综合征的致病因子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Ⅲ群。1976年荷兰Intervet在英国的实验室从患有EDS76的一群鸡的外周血细胞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定名为BC14株病毒,即为Buffy Coat 14之简写,并证明BC14是EDS76的发病因子(Baxendale,1977)。McFerran(1977)在北爱尔兰以无菌棉花拭子从一群患有EDS76的有上呼吸道症状患鸡的鼻粘膜取样分离到与BC14株相似的病毒株,定名为“血凝因子”或称McFerran 127株,简称127病毒株。除上述两毒株外,各国科学家们近年来又分离出几株病毒,如D51株、B8/78株、Jap-1和H-162株、E-77株、M13株、3877株等病毒株。
EDS76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电镜下经负染色的病毒粒子直径为75nm~80nm,呈典型的20面立体对称,壳粒清晰可见,每一基底壳粒上有一纤突,这些特征与典型的腺病毒无区别。EDS76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 3~7范围内稳定,对热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可耐受50℃ 60min,但60℃以上不能存活,可见BC14、McFerran127等病毒株与已知的禽腺病毒在形态、理化特征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然而,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鹅及火鸡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啮齿动物、马、绵羊、山羊、牛及兔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而其他禽腺病毒主要是凝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此点又有差别。
EDS76病毒最适于在鸭肾、鸭胚肝和鸭成纤维细胞上生长;在鸡胚肝细胞中也能很好地生长,鸡肾细胞中次之,而在鸡成纤维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不能生长。病毒在体外培养可以出现细胞病变和核内包涵体。
将EDS76病毒接种于7~10日龄鸭胚尿囊腔内,增殖良好并致死鸭胚,其尿囊液的血凝滴度可高达218。病毒接种于5~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可使胚体萎缩、出壳率降低或延缓出壳,但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比鸭胚液中的低2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