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小区的管理要采取协会或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要对小区内各养殖单元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打破过去一家一户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和消毒、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销售等“六统一”,要让养殖小区不仅在量上得到扩大,而且在质上也要得到提高。
按照工厂化养殖场的管理要求,养殖小区首先应分区饲养。养鸡小区应该单设育雏间,育雏间和产蛋鸡饲养区间隔要在500米以上;养猪小区要推行种猪、分娩猪、子猪、保育猪、育肥猪分阶段分区饲养,在管理上可依托协会或合作社将饲养人员按照技术水平、文化程度、责任心以及技术特长等合理调配,技术水平较高的可以饲养种猪、子猪,文化水平较低、养殖经验较少的可以饲养育肥猪,要按照各环节的技术特点由协会或合作社制定出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技术参数和各阶段猪的价格,保证各阶段生猪饲养者都能得到合理的经济效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分工变细,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许多新技术可以尽快得到推广应用;三是更有利于均衡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四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猪舍的利用率,在不增加投资或较少投资的情况下,促进养殖量扩大。其次要使整个小区养殖、管理、销售形成“一盘棋”,做到从外面看是养殖小区的建筑形式,内部实际上是现代化、工厂化养殖场的管理模式。建议新建的养殖小区要按照上述理念在设计、建造、管理上一步到位;没有按照标准建成的养殖小区也要参照工厂化管理的模式逐步进行改造。第三,要对饲料、兽药、疫苗、添加剂等投入品采取集团采购、加工,这样小区使用的投入品不仅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在价格上也可以享受很大优惠。
恰 当 选 址
养殖小区选址要符合工厂化管理要求,地势平坦高燥、背风向阳,位于村庄下风向,距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公路、铁路和其他养殖场、养殖小区1000米以上;距水源保护区、风景区、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场、垃圾污水处理厂等2000米以上。要力避“领导工程”和“形象工程”,不要离主要公路太近,也不要“贪大求洋”。但有的小区一味强调远离公路和村庄,建在十分偏远的地带,机井要新打,道路要新修,变电器要新装,增加了建设和生产运营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也是不可取的。建设养殖小区还要符合乡村用地规划,避免小区建成不久便被农户宅基地包围或因修路等原因而被迫搬迁。理想的地址应该是既交通便利又有利于防疫,既地势高躁又水电充足、配套齐全,且水质良好无污染。
规 范 饲 养
首先,饲养品种要统一。一个小区内必须饲养同一个畜种,严禁不同畜种混养。否则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防疫。其次,饲养规程要统一。畜禽群的保健程序、断奶程序、免疫程序、消毒程序、无害化处理程序等要统一。在夏季,如果大部分养殖单元都进行灭蝇工作,而个别养殖单元不进行,那么,整个小区将收不到灭蝇效果;大部分养殖单元都注射口蹄疫疫苗,个别养殖单元不注射,整个小区也收不到防疫效果。第三,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要统一。这样生产出的畜产品才能整齐划一、质量稳定、销路可靠、价格较高。否则,如果一个养殖单元使用诸如“瘦肉精”之类的违禁药品和添加剂,就会祸及整个养殖小区。
合理设计
养殖小区要划分出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各区之间要相对封闭并有一定的距离和隔离、消毒设施;生活管理区应建在上风向,生产区在中间,无害化处理区应建在下风向(一般应建在小区的东南角)。生产区内道路要硬化,净道、污道要分开,粪沟要修建成暗道,不得有粪便堆放;猪舍从里到外应按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的顺序排布,最好再设立一个待售舍;养殖小区各养殖单元间一定要留有间距,建立绿化带,间距一般不少于8米,切忌为了节省土地,间距过小或单元与单元间共用一道墙,以免一旦发生疫病,便“火烧连营”,难以控制;新设计建造的养猪小区应实行小区内统一自繁自养的模式,即在小区内设立统一的种猪生产区、产房、保育舍、育肥舍,各阶段分开饲养,全进全出,均衡生产,实行工厂化管理。
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有的养殖小区尽管防疫消毒工作做得不错,但畜禽还是年年发病,归根结底是无害化处理做得不到位。最突出的表现是病死畜禽没有深埋或焚烧,而是随意挖个浅坑草草掩埋了事,这使疫病隐患很大。有的养殖场每年用于消毒方面的投资高出其他场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的养殖户竟然将死猪、死鸡存放在冰柜内,集中出售,造成疫病蔓延。最严重的是养殖小区的污水、粪便随意排放,一到夏季臭味扑鼻、苍蝇乱飞,不但给附近村民生活带来不便,也给疫病流行提供了载体。因此养殖小区的无害化处理一定要到位,目前较理想的方法有生产沼气、粪便集中堆积发酵、粪便烘干处理等多种模式,养殖小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严格防疫 彻底消毒
由于养殖小区在建造、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防疫和消毒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然而调查显示,防疫和消毒工作恰恰是小区中最薄弱的环节。相当一部分小区周围没有设置隔离带、没有封闭,小区进出口没有消毒设施,拉猪车、卖料车随意进出;免疫程序也很不规范,往往是用谁的料,谁提供免疫程序,却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场的实际情况;疫苗购进也很混乱,一个小区内竟由几条甚至十几条渠道购进的疫苗,并且有的疫病这家防,那家不一定防;各养殖小区只重视本单元内部的消毒,小区内的公共道路、粪场和小区周围的空地则无人管问。由于管理混乱,动物疫病流行往往是从养殖小区开始。
养殖小区内免疫程序要统一,疫苗购进渠道和生产厂家也要统一;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要制度化、经常化,特别是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车辆要加强消毒,养殖小区的饲养人员进出时也要换衣服、换鞋、消毒;严禁将小区以外的与本小区饲养畜别相同的畜禽成品、半成品带入小区内加工食用;小区内不得饲养与养殖类别不一致的畜禽,更不得饲养犬、猫等宠物。
养殖小区应实行工厂化管理
养殖小区是指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建设规范、管理严格、符合防疫条件、饲养畜(禽)种统一、拥有一定规模、配套设施完备、环保设施齐全、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畜禽养殖区域。从理论上讲,一个标准规范的养殖小区应该达到三项基本标准:一是防疫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防疫密度和质量较高,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二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规范化,畜产品质量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三是生产和经营管理规范化,养殖户经济效益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大中型养殖场均推行了分区分阶段饲养、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和全进全出的工厂化管理模式,成效斐然。而养殖小区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养殖规模都与大中型养殖场不相上下,但因建设和管理不规范,养殖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据调查,许多养殖小区在选址、设计、建设、防疫、管理等环节均存在不规范之处,特别是在管理上,没有按照“六统一”的模式运行,仅仅是一些养殖户的简单组合。其结果是养殖小区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环境污染源、疫病集散地。因此,要按照工厂化管理的要求,把握住每个环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养殖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