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6  来源:中国畜牧招商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92

1流行特点

肉鸡肠毒综合征在肉鸡饲养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网上平养的商品肉鸡都普遍存在,只是有的地方还没有被养鸡户和禽病临床工作者所认识而已。此病多发生于30~40日龄的肉鸡,其他日龄也可以发生,但程度较轻,发病的数量较少,最早可发生于7~10日龄,一般来讲,地面平养的肉鸡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肉鸡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较差。越是饲喂含优质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发生“肉鸡肠毒综合症”的机会就越大,症状也较严重。与此相反,品质较低的饲料发生的机会少,症状也轻。此病发生较严重的鸡群,猝死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先兴奋不安后瘫软、衰竭死亡的鸡明显增多。

2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精神正常,食欲正常,死亡率也在正常范围内。认真仔细的养鸡户会发现,个别鸡粪便变稀、不成形,粪便含有没消化的饲料,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的大部分鸡开始腹泻,有的鸡群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的鸡粪所占面积大,粪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玉米糁和豆粕糁,粪便的颜色变浅,略显浅黄色或浅的黄绿色,当鸡群中多数鸡出现此种粪便之后约2~3天,鸡群的采食量开始明显下降,一般下降10%~20%左右,有的鸡群采食量可下降30%以上,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会导致巨大损失。有的养鸡户甚至在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无奈售出,导致经济损失巨大。此病的中、后期个别鸡会出现神经兴奋、疯跑,之后瘫软死亡。

3主要病变

通过对多群病鸡解剖观察,在发病的早期,十二指肠段、空肠的卵黄蒂之前的部分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现灰白色,像一层厚厚的麸皮,极易剥离,肠黏膜增厚的同时,肠壁也增厚,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有的肠腔内没有内容物,有的内容物为尚未消化的饲料,此病发展到中后期,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脓样,个别鸡群表现得特别严重,肠黏膜几乎完全脱落崩解,肠壁菲薄,肠内容物呈血色蛋清样或脓样、柿子样,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4病因分析

4.1 小肠球虫的感染

该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小肠球虫感染,但小肠球虫的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之一。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养鸡的地方都有球虫的存在,只是由于环境条件、管理水平和药物预防水平不同,之所以多发于30~40日龄肉鸡群中,主要因为球虫多次在鸡体和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饲料和粪便中的卵囊数量明显增多,导致此阶段球虫严重感染,特别是巨型艾美尔球虫、堆型艾美尔球虫和毒害艾美尔球虫严重感染是导致本病的原发性病因。由于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黏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几乎使饲料不能被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这是引起肉鸡粪便变稀,粪中带有未消化饲料的原因之一。

4.2 肠道内环境的变化

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在小肠球虫感染的过程中,小肠球虫在肠黏膜细胞里快速裂殖生殖,因球虫的大量增殖需要消耗宿主细胞的大量氧,导致小肠黏膜组织产生大量乳酸,使得肉鸡肠腔内PH值严重降低,由于肠道PH值的改变,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夹膜杆菌等趁机大量繁殖,球虫与有害菌互相协同,加强了致病性。肠道内容物PH值的下降,使各种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导致饲料消化不良,另外,刺激肠道黏膜,使肠的蠕动加快加强,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缩短,从而导致饲料消化不良。由于肠道蠕动加快加强,胆囊分泌的胆汁迅速从肠道排出,与没消化的饲料混合在一起,形成该综合征的特征性粪便-略带浅黄色的粪便。

4.3 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

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能促进细菌与球虫的大量繁殖,加重症状。所以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严重。

4.4 电解质大量丢失

在该综合征发生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消化不良,肠道吸收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黏膜细胞迅速被破坏,使电解质大量丢失,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丢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性过度增强,这是肉鸡猝死症发病率明显增多的原因之一。

4.5 自体中毒

在发病的过程中,大量的肠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而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5讨论

5.1 肉鸡肠毒综合征虽然不属于急性传染病,但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平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工作和加强饲养管理,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5.2 此病在临床实践中曾一度认为“肉鸡肠毒综合症”就是小肠球虫病,按小肠球虫病实施治疗,曾经使用几乎所有的抗球虫药治疗,例如不容易产生耐药性的聚醚类抗生素:如马杜拉霉素、莫能霉素、盐霉素、拉沙里菌素等;抑制叶酸代谢的磺胺类药、抗菌增效剂,以及复方磺胺:如磺胺喹恶啉、磺胺氯吡嗪钠、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2-甲氧嘧啶、三甲氧苄氨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及其组成的增效磺胺;酰胺类:如球痢灵;吡啶类:如克球粉;胍类:如氯苯胍;抗硫胺素类:如氨丙啉;甚至在我国上市时间不长的氯嗪苯乙腈和甲基三嗪酮制剂等,但治疗效果不明显,也曾经用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治疗,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5.3 现经多方兽医人员根据临床实践治疗显示,按照多病因的治疗原则,抗球虫、抗菌、调节肠道内环境、补充部分电解质和维生素,联合治疗,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