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16  来源:畜牧经理人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332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有些地方称“地方性肺炎”。2008年3月新乡市一牛场从吉林引进肉牛60头,之后陆续发生以体温升高,咳嗽,流鼻液,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疾病,已死亡4头,2008年5月来我校兽医院就诊。

1 临床检查

该牛场牛舍简陋,舍内阴暗潮湿,主要饲喂劣质的青贮玉米秸秆,添加少量精料。牛是在2个月前从吉林引进,为西门塔尔杂交肉牛,年龄在6~8个月,体重为150~200千克。之后陆续发病,引进时60头,现存栏56头,累计发病30头,死亡4头。发病后用过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治疗,用药后病情好转,停药后又复发。

病牛体温升高达40.5℃以上,精神沉郁,严重的行走摇晃,卧地不起,食欲减退,鼻镜干燥或龟裂,心跳加快,节律不齐,眼结膜潮红,咳嗽,流出黏脓性鼻液。早期病例主要呈现体温升高,咳嗽,鼻流黏液性鼻液,之后呈长期干咳,以夜晚和早晨最明显,流脓性鼻液;肺部听诊支气管呼吸音粗厉,局限性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有浊音区,有的病牛继发间歇性瘤胃臌气,便秘或腹泻。

2 病理剖检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暗红色;皮下及肌肉组织有较为严重的出血性胶冻样浸润,切开后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肺脏呈明显的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病变,有多量、散在、大小不等的化脓灶,肺与胸膜粘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肝变区,病变肺部放入水中下沉于水底,临近肺叶出现代偿性肺气肿。胸腔和心包内大量积液,心耳和心内、外膜出血;肝脏体积增大,质地较软,胆汁潴留,呈墨绿色,大网膜和肠系膜上有大面积弥漫性点、片状出血;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水肿、增厚。

3 细菌学检查

采取病死牛的肺、心、肝、肾、血液进行抹片,瑞氏、美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少量卵圆形、两端着色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菌采取的病料接种于营养琼脂、血液琼脂、麦糠凯琼脂上放入37℃恒温培养箱24小时后观察,可见在营养琼脂上生长不良、血液琼脂上生长良好,出现较小的、极度湿润的无色透明的菌落,无溶血区,呈淡灰色,挑取细菌染色镜检有大量的短杆状菌;在麦糠凯琼脂上不生长。生化试验该菌可发酵葡萄糖、蔗糖,M.R和V-P试验阴性。确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4 药敏试验结果

该细菌对头孢唑啉钠、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土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替米考星、磺胺六甲氧嘧啶低度敏感;对痢特灵、氨苄西林钠、青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5 治疗

对发病牛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2.2毫克/千克,2次/天,氟苯尼考20 毫克/千克,1次/天,连用3~5天,并进行解热、兴奋瘤胃蠕动等对症治疗措施。全群牛饲料添加咳喘舒4克/千克,止咳散l克/千克,连用2天,观察疗效。

6 防治

巴氏杆菌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遭受应激时常发,一旦发作,则很难根除。治疗时对病牛采用肌注敏感抗菌药物,配合对症治疗,可在饲料中加入止咳散、咳喘舒等对全群牛进行早期治疗,并坚持足够的疗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笔者曾对刚引进的肉牛全群应用止咳散、咳喘舒拌料饲喂,有效的预防了本病的发生。也可在引进前、后全群用头孢噻呋钠或氟苯尼考等各肌肉注射一次进行预防。也可以应用接种巴氏杆菌灭活疫苗预防。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