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IBV)有嗜呼吸道型、嗜肾型、嗜消化道型和嗜生殖器官型等多种类型。呼吸道型不同日龄均易发生,雏鸡死亡率一般在20%以上,育成鸡、成鸡基本无死亡现象;肾型主要发生在雏鸡,多发生于14~40日龄,死亡率在30%~50%左右;腺胃型发病鸡群多见于20~40日龄的雏鸡,死亡率在30%以上;生殖道型多见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差,防治应根据不同的病型选不同的疫苗。
1病原与流行病学
1.1病原学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冠状病毒科的代表种。该病毒能在10~11天的鸡胚中生长,亦能在15~18天的鸡胚、肾、肺、肝细胞上生长,也能在非洲绿猴细胞株(Vero)中连续传代,但最常见的是鸡胚肾细胞。大多数病毒株在56℃环境中15分钟失去活力,少数毒株超过45分钟仍能存活。各地分离的病毒在血清学反映和致病性上有所不同,目前报道过的至少有30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毒株其致病性和呼吸道症状都有所差别。多数血清型的病毒可引起呼吸道症状,而某些血清型的病毒能引起明显的肾脏损害而不引起或只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病毒易变异是引起新的毒株和血清型原因,这使病毒容易逃避疫苗的免疫应答。抗IBV保护性免疫依赖于核衣壳蛋白(N)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纤突(S1)蛋白介导的中和抗体应答。S1蛋白高度变异,导致抵抗源株感染的免疫失败;而N相对保守,能提供交叉免疫力。
1.2流行病学
本病自然易感的家禽只有鸡,其他家禽均不易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本病多发生于10~60日龄的雏鸡,产蛋鸡也有发生,死亡率很高。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染,病毒主要从呼吸道排毒,经过空气飞沫传染给易感鸡群。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良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饲料供应不足,均可促使本病发生。病程一般1~2周。雏鸡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25%,有时也可高达75%以上。六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很低。本病的传播方式是气源性传播,一个病毒粒子即可引起感染。故能在集约化鸡群中1~2天内很快波及全群。此外,通过被污染的蛋、饲料、饮水、器具等也可经消化道感染。至于IB是否属胚传递性疾病,目前似乎没有确实结论。据国外资料,从感染母鸡产下的蛋壳分离到IBV,但感染母鸡产下的蛋所孵出的小鸡却无本病病毒。有报道认为,IBV经尿囊腔和卵黄囊接种,很容易在鸡胚胎繁殖,9~10天鸡胚最敏感。也有人报道,病鸡康复后43天曾从蛋里、49天曾从气管和泄殖腔里分离出病毒。但在接触感染试验中,发现康复后35天的鸡对易感鸡就无传染性了。
2症状与病理变化
2.1 临诊症状
本病一般无前兆症状。发病鸡张口喘息、咳嗽、流鼻液、气管有啰音。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降低,怕冷挤堆。14天以内的雏鸡常表现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液,眼泪多,逐渐消瘦。由侵害肾脏的毒株引起仔鸡发病,除轻微呼吸道症状外,主要发生肾炎和肠炎,排出灰白色稀粪。成年母鸡除出现气管啰音、咳嗽、喘气等症状外,突出症状是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和粗壳蛋。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和蛋白分离以及蛋白黏着于壳膜表面等。有人曾对一批15日龄时发生过,经确诊为IB以及一些没发病的商品肉鸡跟踪观察发现:两批育成率(83.1%、83.6%)和开产日龄(177、174)差不多,但高峰产蛋率(70.8%、81.34%)相差很大,且发病群淘汰率为健康群的8倍。近10年来,国内关于肾病变型的报道越来越多。感染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后,症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病鸡表现为轻微呼吸道症状,感染后24~48小时器官发出啰音、咳嗽,症状轻微,常常被养鸡户忽视。
第二阶段:病鸡看上去呼吸道症状较轻,但没有其他症状,好像正常鸡一样,但饮水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感染鸡突然发病,病鸡增多,厌食、扎堆、排白色稀便,胸肌发绀,腿、趾干瘪,严重脱水,但饮水量明显增多。
感染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初期,病鸡精神不振,重者精神沉郁,闭眼,耷翅,或翅毛蓬乱不整,站立不起,不爱运动;采食和饮水急剧减少;拉黄色或绿色稀便、流泪、肿眼,严重者导致失明(多为一侧,极为严重者两侧);伴有呼吸道症状,呼吸有啰音或咳嗽或张口呼吸,有的甩头欲甩出鼻腔和口中的黏液。发病中后期极度消瘦(与马立克氏病发病相似),衰竭死亡,出现死亡时呼吸道症状相对变得较轻,发病后期鸡群表现发育极不整齐,大小不均。耐过鸡产蛋期产蛋性能降低。该病病程15~35天,死亡高峰处在发病后5~8天,病程长短与鸡群的总体管理有关,管理越好病程越短。使用治疗流泪、肿眼及呼吸道症状药物无效,这可区别于慢性呼吸道病。在环境不良、营养较差和并发细菌感染其他病毒病时死亡率增高。
2.2 病理变化
组织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管黏膜上皮脱落坏死,固有膜层增厚、充血、水肿,有淋巴样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呈浆液性肺炎变化。心肌纤维疏松、水肿、有淋巴样细胞浸润。肝小叶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渗出,少数肝细胞水肿变性, 剖检病死雏鸡,在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团块。气囊浑浊,并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产蛋鸡输卵管缩短、囊肿、粗糙,局部充血坏死。卵泡破裂,卵黄流入腹腔内,腹膜浑浊变黄。以肾病变为主的支气管炎,有的鸡皮下有液体浸润,有的肌肉发红,肾脏呈梅花状,沉淀样肿胀,肾小管、输尿管有尿酸样沉积及扩张,肝肿大出血发紫,心脏瘀血,冠状脂肪有出血点,肌胃角膜有出血,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灶,直肠后半部黏膜呈条状出血,法氏囊有浆液性炎症,病鸡的气管、鼻道和鼻窦有浆液性卡他性渗出液,有的器官充血、出血,气囊呈现浑浊或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少数死亡鸡的气管下部和支气管可见干酪样的栓子,肺脏有瘀血及小面积肺炎。这种以肾病变为主的支气管炎早期肾肿大和输尿管内充满白色的尿酸盐,肾脏呈花斑色状,到发病后期,肾脏常发生萎缩。据报道,15天感染IB的,失去产蛋能力的成年母鸡,输卵管成锥形或萎缩,总长平均为15~18厘米,较成年正常鸡的短15~40厘米。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剖检病鸡和死鸡,皆见鸡体极为消瘦,腺胃极度肿胀,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黏膜有出血和溃疡,腺胃乳头平整融合,轮廓不清,可挤出脓性分泌物,个别鸡腺胃乳头有出血,肌胃角质膜个别有溃疡,胰腺肿大有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空肠和直肠及泄殖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法氏囊正常,在实验室情况下有时见法氏囊弥漫性肿大,坐骨神经正常。有的鸡肾脏肿大,肾脏和输尿管积有白色尿酸盐。对自然发病和实验感染死亡鸡进行系统的病理研究,采集病鸡的腺胃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腺胃乳头出口部有多量黏液并混有多量细胞,上皮细胞大量脱落、坏死,腺体上皮细胞增生,管腔中有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下平滑肌层被水肿液分隔,固有层水肿,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腺体上皮细胞有多量空泡化,腺腔中有黏液、脱落的腺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有多量的腺细胞坏死、脱落、崩解。炎症严重病例,病变可以深入到平滑肌层,导致肌肉实质变性或蜡样坏死。最突出的病理变化是腺胃肿大而肌胃缩小,腺胃黏膜肿胀,乳头水肿,充血,出血或乳头凹陷,周边出血坏死,或溃疡,其次胸腺,胰腺,法氏囊显著萎缩。
3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预防、控制、和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前提和重要环节,没有正确的诊断结果作依据,就不可能组织和实施对禽病的有效防治,盲目投药,无效治疗,增加防治成本,甚至导致疫情扩大造成重大损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诊断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知识,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雏鸡,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呼吸道有干酪样渗出物,肾病变常拉出白色含尿酸盐的稀粪以及肾脏呈花斑色状,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和畸形蛋增多,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临床上生长阻滞,消瘦负增长为特征,发病率30%~50%,死亡率30%左右,致死率75%以上,病程可达20~40天。病初精神食欲无明显异常,但增重缓慢,感染后10~15天减食,逐渐消瘦,体重仅为正常鸡的1/2~1/3,后期缩头,翅下垂,拉稀,最后衰竭死亡,应用多种抗菌药治疗无明显疗效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应与如下疾病相区别。(1)鸡新城疫:传播速度较IB慢,体温升高达43℃以上,有的出现呈观星姿势的典型神经症状;(2)传染性鼻炎:传播迅速,面部肿胀,眼、鼻分泌物增多,小鸡较少发生,许多抗菌药物治疗有效;(3)传染性喉气管炎:小鸡较少发生,有出血性气管炎,久病鸡气管黏膜上形成假膜;(4)鸡慢性呼吸道病:传播缓慢且病程长,病原为支原体,多种抗菌药(如泰乐菌素、红霉素、蒽诺沙星)治疗有效;(5)禽曲霉菌病:雏鸡多发,温暖潮湿季节多见,肺、气囊有粟粒大小灰白色或黄色结节。
4防制措施
4.1选择好的疫苗
单一疫苗只能对同型IBV感染产生免疫力,而对异型IBV只能提供部分保护或根本不保护。对变异性株所引起的传支多采用当地分离病毒株制备多价灭活苗、灭活油苗,进行免疫。目前,H120、H52株与我国主要流行株M株以及IB肾病变型毒株有交叉免疫,故成为国内使用最广的两个IB疫苗株。适时接种疫苗,一般首免时间在7日龄;二免可以于20~25日龄。
4.2加强饲养管理
栏舍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注意适度通风,舍温、湿度要合适、饲养密度合理,减少应激,不从疫区引种。合理配比饲料,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环境消毒,保障每日带鸡消毒1~2次,交替使用2~3种消毒药,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相结合。
4.3药物预防
有人曾用双花、连翘、板蓝根等症中药制成煎剂拌入饲料治疗IB,有一定效果。此外,有资料报道,对于早期IB病鸡,用IB高免卵黄注射液或精制鸡IB蛋黄抗体注射液肌注,有一定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同时全群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益生素以促进机体正常菌群的繁殖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