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其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2-25  来源:华都峪口禽业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773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鸡的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本病于1962年首次报道于美国,我国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由于其侵害的法氏囊是免疫器官,常造成急性爆发性死亡、损失严重。其耐过者和治愈者,以及非典型症状者,又能造成机体不同程度免疫抑制,使鸡群生长发育受阻,对鸡群健康、生产性能的发挥造成不良后果,在生产中我们必须做好防治工作。

怎样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1.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1.1 疫苗种类及选择

IBD疫苗可分为三类,一是温和型,对法氏囊无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低,对强毒的IBD感染保护力低,D78,PBG98、LKT、LZD228等属于这一类疫苗。二是中等毒力的活疫苗,此种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的损伤,接种疫苗72小时后可在法氏囊浆膜和囊内粘膜见到散在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和出血点,有时在囊内粘膜可见到少量奶油状粘液,这些免疫反应多在10天左右消失,不会造成免疫干扰,此种疫苗对强毒的保护力高,如BJ836、B87 、细胞苗IBD-B2等。三是中等偏强型的,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在IBD重污染地区使用,如2512毒株、288E、MB株、J-I株等。

当前国内许多地区流行强毒与超强毒株IBD,用弱毒株疫苗免疫,鸡群保护力很低,只有选择中等毒力或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才能获得良好保护。为了使雏鸡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抵抗早期感染,种鸡还要免疫灭活苗。

1.2免疫方法

疫苗接种途径有滴鼻、点眼、饮水、滴口等多种免疫方法,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1.3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进行连续监测,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一般首免在母源抗体降至60-70%时进行,5-7天后二免。无监测条件时可参考父母代场家提供的免疫程序。种鸡做两次活苗免疫后,在产蛋前(18-20周龄)和38-40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一般可遗传给雏鸡较高的母源抗体。

1.4饮水免疫注意事项

饮水免疫是法氏囊活疫苗免疫的主要方式,饮水免疫时要注意以下环节。

A、配置疫苗的水中不能含有氯及其它消毒剂,如用自来水应凉晒8小时后再用。配制的疫苗水中要加入0.2%的脱脂奶粉或含2%的鲜牛奶,以除去金属离子的影响。。

B、饮水量的计算要准确,只鸡饮水量(毫升数)一般与鸡的日龄接近。

C、断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夏季断水不超过2小时,冬季断水不超过4小时。

D、饮水器具应使用无毒的塑料制品,绝对不能使用各种金属容器。饮水器经过消毒后,要反复用流水冲洗干净,决不能在饮水器中残留有剩余消毒药。

E、饮水器要供应充足,保证全群4/5的鸡同时喝到疫苗水。

F、饮水免疫应在30分钟内完成,超过1小时则活疫苗效价下降,影响免疫效果,可造成部分鸡免疫失败。

2. 对鸡舍及环境进行严格隔离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含量

2.1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即在较短的时间内(1个月),将全场鸡装满,饲养结束后整群淘汰。然后对全场彻底清扫、冲洗、消毒,空场一段时间后再进新鸡,可有效消灭病原。

2.2加强空舍期的管理。转群或鸡群淘汰后,首先清除舍内粪便、杂物等,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鸡舍,经火焰、喷洒、熏蒸消毒后,空舍2周以上再进新鸡。

2.3加强对鸡群的隔离、卫生与消毒工作。育雏鸡舍严格与外界隔离,进入鸡舍的人员、物品、用具等严格消毒。保持鸡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清洁,每天彻底消毒一次,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含量。

3. 改善饲养管理环境

提高育雏舍温度3-5摄氏度(特别是冬春季);饮水中投入多维、葡萄糖及0.1%盐水,这对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脱水有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配置口服补液盐则更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

4. 对病鸡或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

4.1在发病早期用高免蛋黄液(卵黄抗体)、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进行全群注射,可迅速控制疫情。

4.2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可缓解脱水症状。

4.3如果有细菌继发感染,可投喂抗菌素控制。但由于法氏囊病会造成肾脏损伤,患病期间禁止使用磺胺类、痢特灵、氨基糖苷类等易伤肾的药物。

4.4降低病鸡群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15%左右),提高一倍维生素的含量。

IBD免疫失败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 变异毒株的存在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总共可分为8个血清亚型。在抗原性发生变异的同时,变异株在致病性方面也表现出与传统IBDV毒株的不同。虽然变异株与现在常规使用的疫苗株都属于I型,但含标准I型的商品疫苗对这些变异株(I型的亚型)仅能提供10%-70%的保护。有些变异病毒株具有高度的侵袭力,能在3天内使法氏囊迅速萎缩,有些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作用。

2. 超强病毒株的存在

长期使用疫苗后,能有效控制IBD的发生,但超强毒株的存在,使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原有的疫苗免疫将不能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3. 母源抗体参差不齐,造成免疫困难

在当前国内环境中,种鸡场有四种情况提供种蛋,所孵出的雏鸡因母源抗体的高低悬殊过大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即:

① 种蛋来源于两群以上的不同鸡群;

② 不同日龄的种鸡提供的种蛋;

③ 用不同种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过的种母鸡提供的种蛋;

④ 种鸡幼龄时患过IBD。

以上四种情况都可造成雏鸡的母源抗体参差不齐,一次接种弱毒疫苗后的应答反应不同。如果过早接种疫苗,可因母源抗体被中和一部分,这部分雏鸡可能成为IBD的敏感鸡,如果此时环境中有大量的较强的IBDV,这些敏感鸡就会在接种疫苗的2-5天内发病。如果对母源抗体不高的鸡群,接种疫苗过迟,此时又容易受养鸡场污染的IBDV的感染而发病

4. 养鸡环境中IBDV的长期存在

由于病毒耐酸、耐紫外线等,一般的消毒药不宜将其杀灭。一旦鸡场或某栏舍中的鸡患过此病,或通过多种途径中的一种(人员携带、饲料及运输用的麻袋、车辆、空气、饮水等)受到IBDV强毒污染,病毒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于养鸡环境中,这些病毒除了可以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外,也可以在雏鸡接种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前侵入机体,使之发病。

5. 影响免疫因素的存在

① 新城疫I系疫苗和传染性喉气管疫苗的接种、天气变冷、转群、密度过大等均会激发IBD。

② 接种IBD疫苗时,雏鸡受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贫血因子(CAA)的感染、霉变饲料毒素的存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制剂(特别是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硒的缺乏)等,均能诱发免疫抑制作用。

③ 饲料管理上的缺点和失误而造成的多种不良应激的刺激等,都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6. 疫苗的选择及质量

在疫苗选择中,正常免疫一般选择中等毒力的疫苗,同时注意疫苗厂家的选择。选择厂家信誉好的疫苗,这样免疫效果会更好。

7. 免疫程序的关系

免疫时间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定,首免一般在10-20日龄,根据琼扩实验确定最佳的免疫时间较为合理。

8. 饮水免疫操作失误

下列6种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1) 疫苗运输和管理失误,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2) 用含氯或其他消毒药的水稀释疫苗。

3) 水质硬度高不适于饮水免疫。

4) 用铁等金属器皿盛疫苗或水中含金属离子过高,致使对疫苗病毒有杀灭作用。

5) 停水时间不够或停水不同步造成鸡只断水时间不一致。

6) 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数量不足,造成部分鸡只获得的疫苗量不足。

预防法氏囊病的关键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有效的空舍消毒和综合防疫工作避免早期感染是基础,优质的4A级雏鸡是前提,选择适合的疫苗、免疫程序和方法作保证,做好以上几点就能够有效防止法氏囊病的发生。

相关链接1:解剖病死鸡,要观察哪些器官?有哪些病变?

病理剖检表现为肌肉出血,多为条纹状,尤其以股部和胸部肌肉最为明显;法氏囊的变化最为明显,感染后4~6天法氏囊肿大,为正常的3-5倍,可见出血或有淡黄色的胶冻样渗出液,感染后7~10天法氏囊萎缩。变异毒株只引起法氏囊迅速萎缩,超强毒株引起法氏囊严重出血、瘀血,呈“紫葡萄样”外观 ,还有部分法氏囊内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脓样分泌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及周围的腺胃乳头上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死亡鸡和晚期病鸡有明显的肾脏病变,肾脏肿大,肾小管、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

相关链接2: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养殖时间较久的地区特别是养鸡比较集中的地方,较易发。法氏囊炎病毒主要随鸡粪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等,同群鸡经口感染,有时也能经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远距离可经灰尘、人员、衣物、运输车辆、小动物等传播。

(1)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主要为鸡。

(2)发病日龄。发病日龄较以前明显拓宽。最小发病日龄为5日龄,最大发病日龄在210日龄,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10-40日龄。

(3)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生多集中在4-10月份,特别是夏、秋季,温度较高,湿度大,球虫病多发,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北方,每年秋天使用刚刚收获的玉米作饲料,由于玉米含水量高,引起饲料潮湿、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鸡群采食后会影响IBD免疫效果。

相关链接3:如何观察鸡群,提前知道鸡群得了传染性法氏囊病?

本病潜伏期为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后1~2天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天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天内可波及全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发病早中期体温升高,达43℃,临死前体温降低,仅35℃。病程一般为5-7天,慢性病例可达2周以上。死亡率一般在20%左右,急性IBD可高达30-50%。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