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养殖户,总谈到在鸡场中怎样消毒才能效果好的问题。对此谈一下我的看法。第一,消毒不是治疗药,用上就见效,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最好能养成消毒的习惯;第二,消毒的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消毒药、消毒的操作等均能影响消毒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很多养殖户在消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致使消毒效果不理想,结果畜禽的疾病照发,便认为消毒无用。为了让养殖户重新正确认识消毒,充分发挥出消毒的效果,现将在养殖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消毒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介绍如下。
1、消毒方法不全面
一般情况下对鸡的消毒有带鸡(喷雾)消毒、饮水消毒、环境消毒3种方法。这3种消毒方法可分别切断不同病原的传播途径,相互不能代替。“带鸡消毒”可杀灭空气中、禽体表、地面及屋顶墙壁等的病原体,对预防呼吸道病很有意义,另外还具有降低含内氨气浓度和夏季防暑降温的作用;“饮水消毒”指对饮水进行消毒.可杀灭饮水中的病原体及净化肠道.对预防肠道病很有意义;“环境消毒”包括对禽场地面、门口过道及运输车(料车、粪车)等的消毒。很多养殖户(尤其是蛋鸡户)认为,“经常给鸡饮消毒液,鸡就不得病”,其实如果饮水消毒操作方法科学合理,可以减少肠道病的发生,但对呼吸道疾病无预防作用,必须通过“带鸡消毒”来实现。因此.对鸡只有上述3方法都进行.才能充分发挥消毒效果。
2、消毒不勤
消毒是一项连续的防病工作,因此最好不问断,下面介绍一下带鸡消毒和饮水消毒的时间间隔。
2.1带鸡消毒
育雏期一般第3星期以后才可带鸡消毒(过早不但影响舍温,而且如果前2星期防疫做得不周密,会影响早期防疫),每2-3天消毒1次;育成期宜4-5天消毒1次;产蛋期宜1星期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1次。注意疫苗接种前后2-3天不可带鸡消毒。
2.2饮水消毒
育雏期最好第3星期以后开始做饮水消毒(过早不利雏鸡肠道菌群平衡的建立,而且影响早期防疫)。饮水消毒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对饮水进行消毒,可防止通过饮水传播疾病。这样的消毒一般使用卤素类消毒液,如漂白粉、氯制剂等,按照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的浓度比的上限来配制,这样浓度的消毒水可连续饮用。注意不可超过这一浓度,否则会导致肠道苗群平衡失调生长不良现象出现。第二,净化肠道,一般每星期饮1-2次,每次1-3个小时即可,浓度按照消毒液说明书上要求的饮水消毒的浓度比的下限来配制,注意饮水消毒在防疫前后3天、防疫当天及用治疗药时,不要进行。
3、消毒液选择不当
对消毒液的使用过于单一。总用一种消毒液容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同一批鸡应选择2-3种消毒液交替使用。
消毒液选择无针对性。实验表明,不同的消毒液对不同的病原体其敏感性是不一样的。一般病毒对含碘、含溴、过氧乙酸的消毒掖比较敏感。细菌对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比较敏感,而对病毒效果不佳。所以在病毒多发的季节或鸡生长阶段(如冬春、肉鸡30日龄以后)应用古碘、含漠的消毒液,而细菌病高发时(如夏季、肉鸡30日龄以前)多应用含双链季铵盐类的消毒液。
4、应选用合适的消毒药
常见的消毒药有甲醛浓液(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火碱)、生石灰、漂白粉、过氧乙酸、季铵碘(碘伏)、瑞得士”203’,(易克林、百毒杀)、高锰酸钾。不同的鸡场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消毒药。
5、忽视了影响消毒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消毒液温度高.消毒效果可加大。经实验证明,消毒液温度每提高10℃,杀菌效力增加1倍,但配制消毒液的水温应不超过45℃为好。另外,在进舍前熏蒸消毒时需将舍温提高到20度以上,才有较好的效果,否则效果不佳。
很多消毒措施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如熏蒸消毒时需将舍内湿度提高到60%-70%,效果才好;又如生石灰单独用是无效的.需要洒上水或制成石灰乳等。
污物、残料(如蛋白质)或灰尘等都会影响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尤其是在进雏前,对育雏用具进行消毒时.一定要先清洗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否则污物或残料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彻底.对抵抗力弱的雏鸡来说会有很大威胁。
喷雾消毒,一般在中午温暖时,或夜间熄灯后进行。另外消毒后需要停留一段时间,消毒才会有作用。
消毒液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浓度过高会腐蚀设备,还可能对鸡造成危害,另外有些消毒药浓度过高反而会使消毒效果下降,例如酒精在75%时消毒效果才最好。消毒液用量方面,在喷雾消毒时按每立方米空间以30毫升用量为宜,一般应灵活掌握,在鸡群发病、育雏前期、温暖天气时应适当加大用量.而天气冷、肉鸡育雏后期时用量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