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产蛋量下降,肾病变,腺胃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
本病最早于1931年(Shack和Hawn)报道于美国,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毒病因学。1956年Jungherr等报道了1951年分离的Conncticcut株和1941年分离的Massachusetts株。早期报道表明:传支病毒主要危害幼鸡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症状),也危害育成鸡和产蛋鸡(引起抵抗力降低和产蛋下降)。1962年Cosgrove在美国报道了肾传支的出现,证实了IBV的某些毒株除引起鸡的呼吸道症状和一定死亡率外,还会损害肾脏,引起肾炎、肾病变或肾毒症。在摩洛哥(1986)、美国(1990)等国又分离出了一种以致肠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嗜肠型IB。1991年英国报道了由一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新的血清型所引起的疾病,Gough等称之为793B,Parsons等称之为4/91。以后证明这两株属于同一血清型。该毒株除引起鸡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引起鸡产蛋量下降(降低30%以上)和较高的死亡率,其病变主要是深部胸肌苍白、水肿。
1 病原
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呈螺旋对称,具有多形性,直径80~120nm。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呼吸道渗出物、肾、肝、脾、血液、腔上囊等中。IBV的基因组核酸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从而导致血清型比较复杂。世界上现已分离出100多个株,30余种血清型。IBV大多毒株在56℃经15min被灭活,病毒对酒精、乙醚、氯仿、胆盐和其它脂溶剂敏感,对胰酶稳定,病毒耐酸碱,病毒在pH 7.8左右最稳定;病毒对一般的消毒药敏感,如1%来苏儿、0.01%高锰酸钾、70%酒精、1%福尔马林数分钟内就可将其杀死。IBV一般不凝集鸡的红细胞。
2 流行病学
IB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年龄的鸡均易感,以雏鸡发病最严重。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IB,雏鸡多发,发病率可高达78%,死亡率达20%以上,日龄偏大的鸡和成年鸡,发病率、死亡率低,一般为1%~2%;以肾病变为主的IB,多见于2~8周龄鸡,发病率10%~70%,死亡率10%~45%;腺胃型IB多发于20~90日龄的幼鸡,发病率30%~50%,死亡率达35%,致死率达75%左右。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病鸡康复后带毒时间可长达数周。另外,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良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发病最为严重。
3 症状
IB自然感染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8~24h。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IB,雏鸡多发于5周龄内。病鸡表现精神沉郁、羽毛粗乱、离群呆立,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喘气、气管有啰音,拉黄、白色稀粪,冠髯发紫。日龄较大的鸡症状较缓和,成鸡主要表现产蛋量下降,软壳蛋、畸形蛋、粗壳蛋增多。肾传支目前发生最多,主要发生于20~5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沉郁,羽毛粗乱、食欲废绝、畏寒、缩头呆立,眼眶湿润,排水样白色或黄绿色稀粪,病鸡打喷嚏、咳嗽、有气管啰音,有的呼吸困难、抬头伸颈、张口呼吸,口、鼻流出带泡沫的黄色黏液,病鸡甩头、叫声嘶哑;腺胃型IB对20~90日龄的鸡危害大,病鸡表现羞明、流泪、眼睑肿胀,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消瘦、体重迅速下降,鸡死亡率不断升高,成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软壳蛋、白壳蛋增多。
4 病理变化
剖检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病死雏鸡,可见呼吸道内有大量浆液性、干酪样渗出物;气囊混浊,表面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产蛋母鸡可见卵黄性腹膜炎,卵巢有时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萎缩,其长度、重量明显减短、减轻或发生囊肿。以肾病变为主的病死鸡,主要变化是肾脏肿大2~3倍,表现有大量尿酸盐(呈花斑状),肾切面呈放射状的尿酸盐沉积,肾小管、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并扩张增粗,直肠末端膨大部充满大量石灰样稀粪。有的病例还可见肝脏肿大,心冠脂肪出血,心包膜、肝被膜有灰白色尿酸盐沉积,喉头有黏液,气管、支气管充血,有灰白色黏性分泌物,肺轻度瘀血水肿。以腺胃病变为主的病死鸡主要病变是腺胃肿大。胃壁增厚,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有的有坏死、溃疡,乳头出现肉芽肿样病变,肌胃柔软,角质膜上常有溃疡,易脱落,肠道黏液肥厚、充血,法氏囊、胸腺萎缩,盲肠扁桃体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腺胃黏膜上皮脱落、坏死、出血,固有层水肿,腺管扩张,腺体结构紊乱,腺胃黏膜及固有层呈炎性细胞浸润。
5 诊断
IB常规诊断一般是基于临诊、病理变化、血清学方法和病原分离结果而做出。从感染鸡胚的卷曲、侏儒和肾脏的尿酸盐沉积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我国的专家学者利用TOC、ELISA——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PCR及CDNA探针等技术、方法对我国IBV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国内分离株的主要结构基因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国内常用IBV疫苗株病毒的主要结构基因分子遗传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对病毒S1基因的RT-PCR研究及结合RFLP对分离株的分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的基础研究等。IB的早期快速诊断,可以减少由于IB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指出,IB的诊断并非易事,特别是一些变异株的出现,使诊断更加困难。要找到一种快速、简便、灵敏、易于推广的IB诊断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6 防制
6.1 加强综合管理 平时应搞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防止鸡群感染其它疾病,如ND、IBD、霉浆体病、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等;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机体的刺激;日粮应当全面、合理,符合生长需要;不喂变质、发霉饲料;避免使用对肾脏毒害大的一些药物,如磺胺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过高,以免尿酸生成过多,造成代谢受阻而产生沉积;同时应保持舍内温度适宜,以免引起机体代谢紊乱。
6.2 搞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防止IB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幼鸡感染本病可引起死亡和输卵管永久性退化。免疫程序(供参考):商品蛋鸡、种鸡,1日龄接种MA5,10日龄接种H120,开产期使用高效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再免一次,商品肉鸡于1日龄和10日龄免疫两次即可。有腺胃型IB发生的地区可使用腺胃型传支油乳剂灭活苗,在7~14日龄首免,产蛋前加强免疫一次(保护率可达95%以上)。有变异株IBV 4/91感染的地区,1日龄接种MA5,10日龄接种4/91苗。
6.3 治疗 本病发生后无特效治疗药物,采取以下措施可缓解病情。可在每1000kg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 10g、多种维生素500g、病毒灵400g,在饮水中可加入40%乌洛托品、0.2%肾肿解毒药及高力米先等。也可用喉症丸或六神丸治疗,雏鸡每次1粒,成鸡2粒,每1d 2次,连用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