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病在雏鸭常有发生,李氏杆菌病在鸡、猪均有感染,而李氏杆菌病与曲霉菌病在鸭子中混合感染很少见。笔者曾遇到一起病例,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李氏杆菌病与曲霉菌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伊春市某林业局一林业经营所王某,于2008年7月25日,饲养的1000只20日龄雏鸭开始发病。于早晨6时饲喂时发现死亡11只,另见有26只雏鸭不食,呆立一角,排白绿色稀便,随后又死亡18只。自行采取氟哌酸饮水进行治疗,均不见效,在一周内共死亡雏鸭153 多只。据了解和实地考查,王某喂雏鸭用的玉米是放置多年的陈化粮,表面看只是发暗,其实脐部已变黑发霉。经诊治,1周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停食,缩颈呆立,闭眼似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气喘,发出呼噜声。有少数病雏鸭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怕光,流泪。有的下痢,排出白绿色稀便。运动失调,步态不稳,严重者卧地、抽搐、口吐白沫、呈游泳状。皮肤呈暗紫色,并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雏鸭尸体消瘦,皮下发紫;肺脏有大量黄色、粟粒大至绿豆大的结节,气囊增厚,浑浊,气管、气囊膜也有淡黄色小结节;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脾、肾肿大,剖开肾脏有黄色液体流出;整个肠道严重出血、瘀血、皮肤呈暗紫色,肌肉呈紫红色,血液凝固不良。
4 药敏试验
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阿莫西林、强力霉素高敏,对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中敏,对氟哌酸、青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5.1 停喂现有的饲料、立即更换新鲜饲料;清除舍内垫料、粪便和垃圾,运到远离鸭舍的地方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
5.2 饲槽、饮水器用2%的火碱彻底刷洗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
5.3 用强力霉素拌料,按300毫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连用3~5天;制霉菌素拌料,100万单位/千克饲料,1天2次,连用3~5天。鸭群1天喂4次,前两次拌入强力霉素,后两次拌制霉菌素。
5.4 用1∶3000的硫酸铜饮水,1天2次,其他时间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含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等)25克对水100升,每天2次,连饮3~5天。同时加入电解多维227克加水150升和0.1%的维生素C作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中和康复后,饲料中添加3%的红酒酵母多糖(含黄芪多糖、菊花多糖、木聚糖、果寡糖、OPC、UGF等),可增强雏鸭的抵抗力,使其早日康复。
经上述综合治疗,发病雏鸭明显减少,除淘汰26只没有治疗价值的雏鸭外,再出现雏鸭死亡,1周后基本康复。
6 小结
此次发病,是因为饲喂发霉玉米,使雏鸭感染上曲霉菌,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养鸭场要加强饲料、饮水、用具及设备的卫生管理,坚持常年监测饲料的质量,发霉及质量差的饲料坚决不能用;并且要开展经常性的灭鼠工作,坚持日常的饮水消毒、带鸭消毒、鸭舍和环境消毒。加强雏鸭的营养,注意鸭舍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坚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为雏鸭提供一个安静、卫生、干燥的环境,及时挑选病鸭,做到隔离、严格消毒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