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规模养殖场应警惕玉米赤霉烯酮中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12  来源:中国第一猪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19
收获前真菌的污染
  通过对天津市售谷物进行真菌污染调查表明,市售谷物中真菌平均侵染率为37.0%。米类谷物中的主要污染真菌为青霉、曲霉和交链孢霉,大豆中的优势菌为曲霉,其他豆类的优势污染菌为交链孢菌,玉米查中主要为酵母菌和曲霉。
  收获后霉菌的污染
  笔者通过对中国13个省的玉米、全价饲料、蛋白饲料等样品调查发现:全价饲料中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检出率均在90%以上,其中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高达100%;蛋白质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检出率高达100%,其他也均在70%以上,且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玉米样品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高达100%。
  霉菌毒素及其对畜禽的危害
  黄曲霉菌毒素 严重的免疫抑制,阻碍接种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呕吐、腹泻、厌食、肝肿和降低饲料转化率等。
  玉米赤霉烯酮 损害猪的生殖系统,导致母猪不孕、流产、假发情等,公猪出现雌化性状。
    贤赭曲霉毒素 造成动物肾管上皮损伤和肠淋巴腺坏死;损伤禽类法氏囊和肠道淋巴组织;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呕吐毒素 畜禽呕吐,血尿,内出血,免疫反应被抑制。
  T-2毒素 主要分布于污染的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物中,可使畜禽出现血便、肠炎溃疡甚至死亡;使蛋鸡产蛋率下降,蛋壳软化;使子鸡生长速度下降,羽毛生长不良等。
  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成因———玉米赤霉烯酮中毒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由镰孢菌属真菌产生的非类固醇类的、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真菌毒素,与体内雌二醇受体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因此,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
  引起猪卵巢肉眼可见的变化,子猪阴户肿胀、外部性器官和乳房变化,猪的直肠脱出。
  低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会引起青春期前动物的外阴道炎,连续饲喂高浓度玉米赤霉烯酮使动物产生持续动情期、假孕和不孕的现象。
  雄性动物接触玉米赤霉烯酮后会出现“雌性化”的症状;
  玉米赤霉烯酮的肝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
  远征脱霉剂“四维一体”的超强功效
  酸化(Acidify)丙酸可有效抑制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及增殖;寡聚糖促进体内有机酸生成,抑制各种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体内优质环境,维持肠道绿色微生态平衡。
    酶解(Zymolysis)破坏霉菌毒素的结构,使其活性丧失;超强的酸化优质环境,抑制各种霉菌酶活性,阻止其生长。
  吸附(Absorb)纳米复合原料“蒙脱石”以及铝镁硅酸盐等产生强大的阳离子健结力,表面积更大,吸附能力更强。
  清除(Clear)霉菌、细菌及毒素经酸化、酶解、吸附后,彻底排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