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鹅毛滴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特征是在肠道后段的溃疡性损伤及肝脏等器官发生肿大。
一、病原和流行病学情况
病原为毛滴虫科鹅毛滴虫,虫体为卵圆形,前端有4根活动的鞭毛和1个波动膜,鞭毛长度常超过虫体2—3倍,运动活泼。
在流行地区的养禽场,50—70%的鹅、鸭轻度感染毛滴虫病,成为带虫者。本病经消化道感染,尤其当前段消化道粘膜破损时更易感。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为传播媒介,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二、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5—8天,临床症状分急、慢两型。
急性型:小鹅感染后多为此型,表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少食或不食,跛行,行动困难,蹲卧。吞咽、呼吸困难。腹泻,粪便淡黄色,消瘦。食道膨大部体积增大,头向下弯曲。少数病例有结膜炎,流泪。口腔和喉头粘膜充血,可见淡黄色小结节。患鹅常死于败血症。
慢性型:表现消瘦,绒毛脱落,头颈部或腹部常出现无毛区。口腔粘膜上常积聚干酪样物,嘴张开、采食困难。
病变可见:急性型口腔及喉头见有淡黄色小结节,有的食道发生溃疡而穿孔。有的病例在肠道及上呼吸道形成疤痕而康复。有的病例形成坏死性肠炎和肝炎,肝脏肿大呈褐色或黄色,表面有小的白色病灶。此外,还常见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输卵管炎,卵泡变形。慢性型病变主要是口腔的干酪样变。
三、诊断
根据典型病变及症状可初步怀疑本病。用口腔或嗉囊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查到虫体;或刮取病变处粘液制成涂片或用0.02%结晶紫做压滴片,见到典型的虫体而确诊。
四、防治
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将雏鹅与成鹅分开饲养,同时搞好鹅舍清洁卫生。药物性防治仍为主要措施,治疗可用灭滴灵(甲硝唑)片,剂量按0.025%混饲,或灌服1.25%混悬液,每只1毫升,每天3次。口腔可涂碘甘油或金霉素软膏。预防可用1:2000硫酸铜溶液饮用3—5天;或卡巴砷按0.015—0.02%混饲,连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