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例种鹅绦虫病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10  来源:中国三农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40
  鹅绦虫病是小鹅和中龄鹅常见的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种鹅发生此病尚不多见。2006年5月16日,笔者接诊了我市灰天鹅(朗德鹅)养殖场饲养的种鹅感染绦虫病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该养鹅场饲养的一批种鹅2200只,5月10日起(380日龄),约200只鹅渐渐开始发病,使用抗菌药物后,效果不佳,但没有死亡。病鹅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粪便稀,呈浅绿色或灰白色,含有长短不等的白色节片。其中部分鹅行走不稳,歪头仰颈,侧卧或俯卧时两脚划动,瘫痪,身体消瘦。5月15日夜,该场突然停电,鹅群应激打堆,当夜死亡种鹅24只。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鹅4只,濒死鹅2只。主要病变为小肠内有大量白色、扁平、带状、分节的虫体积聚,肠道阻塞、扭转。有一只鹅肠管已破裂,肠黏膜水肿、充血、小量出血,有灰黄色结节,肠内容物稀臭。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培养 无菌操作取心血和肝脏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经37℃恒温24h培养后未发现致病菌。
    3.2 镜检 取病鹅粪便用清水洗涤静置后,观察沉淀物,肉眼可见带状虫体节片;沉淀物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虫卵。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种鹅剑带绦虫病。
    5 防治
    5.1 全群投服硫双二氯酚,剂量按每kg体重150~200mg拌料。
    5.2 对鹅舍彻底打扫、消毒,对粪便、污物集中堆积,发酵处理。
    5.3 彻底更换水上运动场内的水,清除水池中的淤泥和粪便,并进行消毒。
    5.4 成鹅每年在春季放牧前和秋季放牧结束后进行两次驱虫。幼鹅在放牧开始后18日,全群驱虫一次。
    通过治疗,鹅群逐步开始稳定,恢复正常。
    6 体会
    6.1 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主要生活于死水、水流较慢的浅水区,对于人工开挖的水上运动场应经常换水,定期清除水池中泥土和粪便,并进行消毒后再放水进池。
    6.2 种鹅感染剑带绦虫病一般不会导致死亡,但在种鹅受到天气突变、饲料更改、夜间停电等应激时,会导致种鹅的发病死亡。
    6.3 在防治过程中,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根据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平叫做好科学饲养管理、定期驱虫、定期消毒等工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