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情况
3月21日,偃师市某乡一奶牛养殖场经天津港从新西兰引进1~1.5岁荷斯坦奶牛70头,混入原有的40余头4岁左右的奶牛中一起饲养。新牛刚回来时,即发现其中十几头牛的头部和面部有许多圆形铜钱大小隆起的痂块,颈部及臀部较轻。病初由乡兽医按疥螨病进行治疗,在患部涂擦杀氯杀螨醇、废机油、凡士林等,并对病牛肌肉注射虫克星(阿维菌素)注射液,均无效。至4月下旬,病牛已传染到60余头,其中包括22头4岁以上的成年牛。并且5名饲养人员(其中3男2女)全部感染,在其手背、前臂、前额、面部及其脖子出现许多一片奇痒的癣斑。
2 临床症状
奶牛先从头部、面部、眼眶和口角的周围发病,后来发展到颈部和臀部,严重时波及牛的全身,整个牛身几乎成白色、无毛状,身上布满一片片核桃至鸡蛋大小圆形的白斑,病变部与健康皮肤界限明显,非常规则。病初为小结节,上有鳞屑,逐渐扩大成隆起的圆斑,形成灰白色石棉状厚厚的痂块。揭去痂皮后,皮肤呈白色、无毛,表面有少量血液浸出。癣痂小者如硬币,大的如拳头,严重时全身融合成一片,病变的痂块可发生重叠,病牛表现剧痒、不安、摩擦、减食、消瘦。
3 诊断
(1)用小刀刮取牛病变皮屑,滴加10%氢氧化钠溶液、液体石蜡、50%甘油水溶液于病料上,加盖玻片,用低倍镜检查,未发现疥螨虫体。
(2)取牛的病变皮屑,置于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钠一滴,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皮屑透明,加盖玻片镜检,可见分枝的菌丝及各种孢子。
(3)采集新鲜病变部位的痂皮,用2%石炭酸浸润5 min,再以无菌盐水冲洗,接种在沙堡劳氏培养基(内含氯霉素50 μg/ml,放线酮500 μg/ml)上,25~28℃培养15天观察,在培养基表面形成棉絮状的白色菌落。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棒状的孢子和分枝的菌丝。
4 防治
(1)对所有牛只逐头进行检查,对病牛全部进行隔离,由专人饲养、治疗。
(2)严禁一切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牛场,对牛舍、用具及周围环境全部进行清扫、消毒,每天用2%热氢氧化钠与5%来苏儿更替对场地进行喷洒消毒。
(3)用摄子撕去患部痂皮,用温肥皂水洗干净,再用10%浓碘酊对患处进行消毒,最后用鱼石脂50 g、硫磺400 g、凡士林600 g混合制成软膏,涂擦患处,每天1次。
(4)制霉素片(浙江震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头每天20片,饲喂。10天后病情得到控制,20天后病牛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