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浅谈牛霉稻草中毒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17  来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59
  牛霉稻草中毒又称牛烂脚病、牛烂蹄坏尾病和牛真菌中毒性蹄壳脱落病等,是由于牛采食发霉稻草而发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中毒病。以耳尖、尾端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至蹄匣和趾(指)骨腐脱为主要病变和临床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奶牛、黄牛和水牛,但以水牛发病最为常见。

  1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长,可达月余甚至数月。多为突然发病,多见早晨出现步态不稳,跛行,蹄冠微肿而触痛。数日后肿胀蔓延至肩关节和股部,跛行明显。皮肤表面渗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患部脱毛,继之皮肤破溃出血、化脓、坏死,最后蹄或趾关节脱落。干性坏疽在腕关节以下病变部,与健康部皮肤呈明显的环形分界线。耳尖和尾尖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黄牛发病较轻,病程多在1月以内。

  2诊断要点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根据有无采食霉变稻草的病史,结合耳尖、尾尖坏死,蹄腿肿烂及蹄匣脱落等特征性的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饲草真菌分离、鉴定、丁烯酸内酯含量的测定及动物实验。丁烯酸内酯含量常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和液相层析法等进行分析。

  动物实验用病区霉稻草80%酒精浸出物,对家兔作皮肤实验,每次涂擦量为0.15mL,每日两次,连续8次,观察一周,其病理变化为表皮坏死脱落,大量白细胞与坏死组织堆积表面,真皮层水肿,而对照组兔为阴性反应。也可对小鼠作腹腔或皮下注射提取物,每次剂量为0.1~0.2mL,连续注射8次观察反应。表现为精神兴奋后转沉郁,震颤。部分鼠尾尖、爪淤血、出血和水肿,个别的眼、尾尖脱皮,干裂或呈环纹状干性坏死。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淤血或出血,心室扩张,部分呈纤维蛋白性腹膜炎和出血性胃肠炎。

  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大部分尸体消瘦,皮毛干燥,体表多处有褥疮。主要病变在四肢,患肢肿胀部切面流出多量淡黄色透明液体,皮下组织因水肿液积聚而疏松。蹄冠与系部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甚至有血栓形成。病部肌肉致密成灰红和苍白色、皮肤破溃的牛,创面附着脓血,肌肉呈污红色。部分牛局部肉芽组织增生,突出于表面。有些病牛尾梢和耳尖肿胀或干枯,呈干性坏疽。患肢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呈灰黄色,部分有散在出血点。肺淤血、气肿。肝肿大,红黄色相间。肾皮质部呈淡黄红色瘤胃粘膜表层坏死,真胃粘膜增厚,有烂斑;小肠粘膜充血、出血、坏死脱落。

  4治疗方法

  病牛应立即停止饲喂霉变稻草,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病初,为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可对患部进行热敷、按摩或灌服白胡椒酒(白酒200~300m1,白胡椒20~30g,一次灌服)。肿胀部破烂而继发感染时可施行外科处理,辅以磺胺—抗生素疗法。病牛体弱时可进行输液并适当应用强心剂,借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本病治愈率较低,病轻时经及时治疗和外科处理尚可临床恢复;病情较重的则应淘汰。

  5预防措施

  主要是在收稻的季节要收好、晒好和贮好稻草如果发现稻草有发霉时应及时停喂动物,有时因气候因素难以预防时,在冬季饲喂前应将饲草在日光好的天气翻晒,也可用10%石灰水浸泡漂洗后再饲喂。同时冬季牛舍要注意保暖。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