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常见鸭病诊断及防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18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9
  (一)鸭瘟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热、肢软、流泪、排绿色稀便,且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本病早在养鸭业发达的国家,曾有过几次较大的流行,经济损失严重。例如:1967年在美国纽约长岛地区暴发,造成高达100万美的经济损失。 
  【病原】  病原为鸭瘟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 
  本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10—-200C环境中,能存活347天,500C时经90—120分钟才能灭活,而在室温220C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例如:1—3%火碱(苛性钠)溶液,10—20%漂白粉混悬液,5%甲醛溶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其他如直射阳光、高温干燥等因素,都不利于病毒的生长繁殖。 
  【流行病学】  鸭瘟对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在不同品种中,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病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这可能是成年鸭受传染获得自然免疫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在水网地区更为明显。在其他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很少造成广泛流行。野鸭、野鹅(加拿大鹅)、大雁等,通过人工接种均易感,而在自然界中,常为带毒者。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其次是其他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这些带毒的禽类,特别是病鸭和死鸭,很容易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当健康鸭群与病鸭混群放牧,或间接食入污染的饲料时,均可感染发病,从而造成该病的流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处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某些吸血昆虫,也有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低洼多水的养鸭地区,由于水源的污染,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3—440C,呈稽留热型。病鸭表现精神萎靡,头颈缩起,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如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眼周湿润、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 
    病鸭呼吸困难,常伴有湿性罗音,鼻孔内也常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病鸭下痢、排绿色稀便,有时为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剥脱。 
    病后期,体温下降, 体质衰竭,不久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天;慢性病例一般在7天以上;有少数病鸭存活,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一般减产30%左右,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 
  【病变】  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例如:全身的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胶样浸润,尤以“大头瘟”典型病例较为严重,切开肿胀的皮肤后,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口腔和舌下部、咽喉周围见有溃疡灶。食道粘膜具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伪膜覆盖,此伪膜不易剥脱,剥脱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溃疡灶。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有时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泄殖腔粘膜有出血性斑点和不易脱落的伪膜或溃疡。 
  肝动脉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见小出血点。在肝细胞内能形成A型核包涵体。 
  脾脏呈黑紫色,体积缩小。心内膜和心外膜常有点状或刷状出血。胸腺和腔上囊也常有出血性病变。卵泡常有变形和胞内出血性病变。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应按要求采取肝、脾组织,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要点 
  1.动物接种  取肝、脾组织病料,研磨成浆后过滤,取其过滤液,加入青、链霉素适量,然后给1日龄易感健康雏鸭肌肉接种,每只接种量为0.5毫升。接种后3—12天, 可引起发病或死亡,并出现典型病变。如果胚体未死,可进行鸭胚的盲目传代。 
   组织培养:用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分离病毒。鸭瘟病毒可引起细胞病变,形成蚀斑。 
   病毒的鉴定:鸭瘟病毒,在变性的肝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核内,均能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并在消化道和淋巴样组织病变处,常见有特征性的空泡。 
   血清学鉴定:经常采用中和试验法,即用已知鸭瘟鸡胚化的适应弱毒株为抗原,检测未知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也可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或其他血清学试验的方法,进行鸭瘟病毒的鉴定。 
   在诊断时,应注意与鸭肝炎、鸭霍乱、鸭球虫病和成鸭坏死性肠炎进行鉴别诊断。 
【防治】 本病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毫升,有一定疗效。还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毫升,3日1次,连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综合防治工作。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 
   第二,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蛋名种雏时,一定要严格检验,待确实证明无疫病感染后,方可引入场内。 
   第三,鸭场要健全必要的消毒设施,要有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时刻掌握场外本地区的疫情信息,防止鸭瘟病原侵入场内,确保鸭群安全生产。 
   第四,一旦发生鸭瘟,要按国家防疫条例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消毒等项工作。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伏类消毒药消毒,这类消毒药对鸭群无毒害作用。对疫区健康鸭群和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鸭群,应立即接种疫苗。 
   第五,疫区的肉鸭屠宰加工厂禁止收购有疫情场的鸭,要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对屠宰中的可疑鸭及其内脏等,需经高温处理后利用或废弃。 
   第六,接种鸭瘟弱毒疫苗时,要严格按瓶签上标明的剂量接种。通常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稀释倍数可根据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2月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1毫升;30日龄以内的鸭,可稀释40倍,每只鸭注射0.2毫升。雏鸭免疫期1个月,2月龄以上的鸭免疫期6—9个月。免疫程序,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有无疫情和鸭群情况,具体制定。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