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肉种鸡输卵管滴虫病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1  来源:畜牧兽医在线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44
  组织滴虫主要寄生在禽类的肝脏和盲肠中,引起传染性盲肠肝炎。滴虫寄生在输卵管中较为少见,并且死亡率极低,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经济严重损失。2006年11月,辽宁省某肉种鸡养殖场发生滴虫性输卵管炎疾病,发病持续时间长,影响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该鸡场饲养1万只艾维因初产父母代肉种鸡,于2006年9月下旬进入产蛋期,由平面养殖转入笼养,开始上笼产蛋。种鸡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自开产至11月下旬产蛋率最高保持在55%左右,无法继续提升,种蛋破损率高,畸形蛋比例高达7%以上。鸡群采食略少于正常量,冠髯苍白,精神状态不佳,活动较差,时而排出混有卵黄样粪便,几乎无死亡,此前曾多次按成鸡白痢和法氏囊病投药治疗,无任何效果。经检测饲料和光照等饲养条件均达到饲养标准。

  2、病理剖检

  随机抽取25只母鸡进行宰杀剖检,结果有13只输卵管和卵巢出现炎症的变化,表现为输卵管和卵巢萎缩、管壁肥厚,外观充血。剖开输卵管可见到内有少量混浊的液体,其内膜出现充血潮红,有明显的溃疡和弥漫性出血点;黏膜上皮脱落;有的输卵管内膜已形成肉芽组织化,有的附有淡黄色脓样分泌物;而其他组织器官不认异常,进一步实验室检查。

  3、实验室检查

  微生物培养:无菌操作将输卵管内膜涂布接种伊红美兰营养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未有菌落生长。

  显微镜检查:将输卵管内膜刮取物加10倍左右的生理盐水,加温至40℃置显微镜下暗视野观察,结果高倍镜下可见到椭圆形、带有短尾的虫体,虫体周边附有稀疏的鞭毛,能随尾的摆动而游动。

  病理切片:取输卵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RE染色,置于高倍镜下观察,结果在输卵管内膜粘膜层组织中存有大量椭圆形、有鞭毛,带有短尾的虫体,虫体着色深粉红色,与周边输卵管组织分界清晰,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弥漫性坏死的病理变化。

  经实验检查确诊为组织滴虫引起的感染。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环境的消毒,采用1:500的百毒杀喷雾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加强技术员的管理,增加输精管数量,做到每管只输一只鸡,用完统一煮沸5分钟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次使用,避免交叉感染扩散传播。

  全群肉种鸡饲料拌药:每100千克饲料拌入灭滴灵粉剂(甲硝唑)10克,磺胺对甲氧嘧啶粉剂50克,同时按剂量要求加倍拌入维生素A、D3粉剂,连用5天,停药1天,再连用5天。

  经采用上述防治措施后,病情很快好转,15天后产蛋率明显上升,25天产蛋率达80%以上。

  5、讨论

  组织滴虫主要引起传染性盲肠肝炎。滴虫寄生在输卵管中并不多见,并且在临床中死亡率极低,往往容易忽视误认为鸡沙门氏杆菌感染或腺病毒引起的减蛋综合症。病理剖检并不出现特有的病变,必须经实验室镜检才能确诊。

  本病的传染源通常是个别隐性带有病原体的种鸡,由于在产蛋期采用笼养人工授精方式,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为造成的,在操作中输精用具往往连续使用,并不消毒,形成交叉感染。

  本病一经确诊后,治疗并不困难,采用组织滴虫敏感的药物联合使用,短期内即可控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