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报道因疾病造成的家禽死亡率为15%~20%。因此,为了降低死亡和发病率,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养禽业,提高我国的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和防制对策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我国的禽病防制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威胁我国养禽业的疾病种类多样,其中以传染病的危害最大,而且经常有新的疾病出现。近年来,在禽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不断有病原体的变异出现,因此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倾向于非典型性的趋势。同时,耐药性细菌和多重感染等问题也困扰着养禽者和禽病研究者。对目前养禽业产生危害较大的禽病的流行状况及其防制对策简述如下: 新城疫(ND)
新城疫俗称“鸡瘟”,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烈性传染病。遍及世界各地,是危害养禽业发展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所有鸡群对鸡新城疫采取了不同的免疫预防措施,包括多次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油乳苗,但鸡新城疫仍然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然而,在不同类型的鸡群,新城疫强毒感染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各不相同。在成年蛋鸡群及肉用型种鸡群中,由于已经多次免疫了新城疫的弱毒及灭活疫苗,因此很少会发生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典型新城疫暴发、死亡。在这些鸡群中多表现为一时性产蛋下降(特别是产蛋高峰期),或在此同时诱发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和少数神经症状。在商品代肉鸡群中,大多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及不断发生零星死亡,只有部分死亡鸡可能表现典型新城疫的出血性病变。近两年主要流行形式为10~60日龄鸡的高致病性ND和开产前后的减蛋型ND。
目前,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和方法还是比较混乱,而且也经常由此引起新城疫的非典型性症状。为有效防治ND的发生,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对鸡群在免疫前后进行NDHI抗体监测,根据NDHI抗体高低进行适时免疫并作好日常饲养管理及环境消毒等工作。 传染性法氏囊(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能破坏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免疫效果,使鸡极易感染其他疾病。法氏囊和肾脏的病变、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呈条带出血,是IBD的特征性病变。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多发生于免疫鸡群,病程延长,死亡率降低,发病日龄范围变大。随着该病的流行和演化,该病现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除了四五月份多发外,其他月份也有该病的发生。并且,临床症状及病变不典型,出现亚临床型法氏囊病。幼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怕冷扎堆,拉白色稀便,剖检时肌肉出血比较明显,法氏囊萎缩或变化不大,仅轻度出血。育成鸡及产蛋鸡多为散发,以拉稀为主要症状,肌肉出血,法氏囊明显肿胀,其体积比正常大。该病的剖检病变很少出现典型的法氏囊严重出血,有的仅出现肌肉出血,有的法氏囊仅有轻微的水肿,且常有新城疫、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继发或并发,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使死亡率增加。
近年来,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vvIBD)和血清亚型或变异株的出现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更为严重。高死亡率是vvIBDV感染的显著特点之一 ,由vvIBDV引起的IBD发病急,潜伏期为24~48h,病程约为7~10d,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死亡率通常可达20%以上,有的鸡群甚至超过50%,死亡曲线呈尖峰状。引起严重的法氏囊损伤是vvIBDV的又一显著特点,病死鸡的法氏囊显著肿大,严重出血,有的外观呈“紫葡萄”样。此外,还表现胸部和腿部肌肉严重出血,脾脏、盲肠、扁桃体的淋巴滤泡变性、坏死,肝褪色等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在免疫预防方面,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疫苗和安排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免疫预防的关键。同时,在防制该病的流行中,应注意克服片面依赖疫苗的倾向,重视实施综合防制措施,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染疫源、合理使用疫苗等措施上建立一整套较为有效的防制办法是十分重要的。
禽流感(AI)
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名欧洲鸡瘟、真性鸡瘟,1981年改称禽流感。
禽流感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毒株、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被感染禽种、日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因素。高致病性禽流感常以急性致死为主要特征,而低致病性禽流感常以轻度呼吸系统疾病,蛋鸡产蛋率、受精率及孵化率下降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环境条件太差及强应激都会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有并发感染时,死亡率也会明显上升。大量的研究证实,由于感染禽类的种类、日龄及并发感染的病毒和环境因素的不同,其疾病症状差异也极大。最常报道的症状包括病禽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及消瘦,母鸡卵巢、卵子变性产蛋率下降;轻度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扎堆、羽毛逆立、头部和脸部水肿、鸡冠发绀(蓝紫色)、无毛皮肤部嶙状出血、神经紊乱和腹泻等。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的暴发很迅速,1~7d内产蛋鸡能死亡50%或更多;有的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已发现禽类大批死亡。
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目前应用的常规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加强以有效疫苗免疫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仍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
鸡马立克氏病(MD)
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并且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病毒病。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毒毒力在不断增强,由于强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防制出现大量失败。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早,有的甚至在 7~8 日龄时即可看到病变。
目前马立克氏病疫苗保护指数在64.44%~82.86%。因此,经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的鸡仍会有一小部分发生马立克氏病。目前,MD病流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鸡以腺胃肿大为特征,其他内脏肿瘤明显的单纯性腺胃肿瘤,特别是鸡龄越小的鸡越易出现此种病变。有时MD病理变化常与网状内皮增生症、鸡白血病(J亚型白血病)相混淆。给诊断工作带来难度。
传染性支气管炎(IB)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同日龄的鸡群均可感染。该病以呼吸道症状、肾脏病变、肠道损害、产蛋下降及鸡蛋品质下降为主要特征。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起鸡的增重、产蛋和饲料报酬减少,混合感染引发气囊炎使肉鸡在加工过程中被淘汰,因此该病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不同品系和不同日龄的鸡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其中以雏鸡发病最为严重,并能引起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鸡只对致肾炎、输卵管病变和死亡的抵抗力增加。呼吸型的传支多发于幼雏,发病率高,死亡率25%左右;日龄稍大或成年鸡死亡率较低。以肾脏病变为主的肾型传支多见于鸡的育雏阶段,死亡率可达10%~40%;腺胃型的传支多发于60~90日龄,死亡率2%~5%。肾型和腺胃型传支的出现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趋于困难。
由于传支感染鸡群后传播速度极快,对发病鸡群进行紧急接种是没有用的。改善饲养管理和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和生产损失。因此,防制传支感染的关键要靠有效的免疫接种。常规疫苗(H52、H120)对肾病变型的流行几乎无效,目前各地以肾病变型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虽然有一定免疫效果,但其应用尚有一定局限性,且不断有变异的毒株出现,因此研制肾病变型弱毒疫苗已成为防制该病的重要课题。
大肠杆菌病
目前,鸡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影响养殖业的主要疫病,而且常年发生,十分顽固,难以治愈。造成鸡生长发育迟缓,产蛋性能低下,死淘率高,是导致某些鸡场亏损甚至倒闭的根本原因。
当前流行的大肠杆菌病类型多,除了以前的常见症状,新出现全球眼炎、大肠杆菌性脑炎、肿头等。致病血清型增多,这也是大肠杆菌灭活苗临床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而且,混合感染越来越多,包括不同细菌之间的混合感染,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混合感染,细菌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就目前的发病情况看大部分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病因混合感染,给疾病防治带来严重困难,损失也很大。
由于一些鸡场或专业户经常使用土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进行防病治疗,而使大肠杆菌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有条件的鸡场,应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
总之,当前危害养禽业的疾病还是很多,养殖场(户)要把预防禽的传染病放在首位。科学的饲养和管理可降低疾病的传播机会,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在目前情况下,凡能用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尽量应用疫苗预防,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一些尚无疫苗的细菌性传染病,要通过药敏试验找出敏感抗菌素应用。更要重视环境消毒,避免环境中病原积累导致疾病的暴发。为此,综合防疫及疾病综合考虑是国内禽病生物安全防制的一个瓶颈。亟需加大力度研究解决,以促进我国养禽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①中国农业大学 邮编 100094 (西区)D631信箱 ②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 邮编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