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某孵化场孵化的同一批3万只雏鸡,销往本县8个养鸡场,几乎全是于第2天开始发病,病雏精神沉郁,不食,卧地不起,拉水样稀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经诊断为雏鸡绿脓杆菌病。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雏鸡销售的当天精神状态、体况尚可,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达到高峰,死亡率达17%。病雏死前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部膨胀,两翅下垂,羽毛逆立,呆立不动或卧地不起。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肛门周围污染粪便。有的呼吸困难,个别病雏出现神经症状。颈部皮下水肿,个别病重者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有的病雏看不出症状而突然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雏均出现头颈部皮下有大量黄绿色胶冻样渗出物,有的渗出物蔓延到胸部、腹部和两腿内侧皮下。头颈部肌肉和胸肌有点状出血,或斑状出血,脑膜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腹腔有淡黄色清亮的腹水,肝脏呈土黄色、稍肿大,有的表面有淡灰黄色小点坏死灶。肾脏肿大,表面有散在的出血小点。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肠道黏膜呈出血性炎症。肺脏瘀血,切开后流出暗红色泡沫状液体。心冠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腺胃黏膜脱落,肌胃黏摸有出血斑,易于剥离。气囊混浊增厚。卵黄囊膨大,吸收不良,呈黄绿色。
3 实验室诊断
(1)取病雏的肝、脾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有两端钝圆、单个、散在、短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2)将病料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画线,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 h后,选择单个菌落再置于琼脂培养基中培养,形成光滑、湿润、稍隆起,边缘不整齐的中等大菌落,菌落周围有暗蓝绿色色素,且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3)生化试验能分解葡萄糖、甘露糖、单奶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麦芽糖、蔗糖;能利用枸橼酸盐,不产生吲哚,能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不能产生靛基质;M.P.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绿脓杆菌病。
4 药敏试验
取纯培养物,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高敏;对链霉素、氯霉素中敏;对新生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对种鸡场、孵化场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种鸡的饲养管理,搞好带鸡消毒。
(2)勤拣、精选种蛋,种蛋收集后尽快药物熏蒸消毒。
(3)种蛋在孵化前要进行清洗和药物消毒、药物熏蒸消毒。
(4)孵化室、孵化器及其他附属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后采样进行细菌检查。
(5)接种马立克氏疫苗时,对接种室、所用器械及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要规范,疫苗稀释液要定期检验,验证是否受到污染。
(6)对运送雏鸡的车辆、雏鸡筐进行严格的消毒。
对发病鸡场采取的措施:
(1)隔离病雏,及时更换垫料,进行带鸡消毒,对饮水器、料盘等用具每天进行清洗、消毒。将死雏、病重雏及垫料、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
(2)病雏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次/天,连用3天。大群雏鸡用卡那霉素饮水,连用5天,并交替用电解多维饮水。
采取以上措施3天后,发病鸡场相继停止了死亡,病情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