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例雏鸡鸡痘继发传染性腺胃炎的防制体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2-17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98
      一、发病情况
      2007年9月,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孙某饲养的4000只海兰褐商品代蛋雏鸡,按常规饲养,并免疫了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但还未进行鸡痘疫苗接种。自30日龄开始部分鸡只出现眼结膜发红、肿胀、流泪、采食下降、继而出现零星死亡。孙某认为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支原体感染造成的,便自行在饮水中添加了泰乐菌素和强力霉素,但是鸡群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出现排水样粪便,迅速消瘦的鸡只,死亡逐渐增多,到42日龄已死亡500多只,遂向笔者请求诊治。
      二、主要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头,呆立,少食或绝食,眼结膜发炎,流眼泪,眼角有较多量粘稠纤维蛋白渗出物或脓性物,严重的将上、下眼睑粘连。眼脸及眼周围肿胀。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有的出现失明而影响采食。少数鸡鸡冠、肉垂、爪、眼皮上有数量不等,如绿豆大小的丘疹,有的丘疹表面破溃,有的已结痂。鸡只大小参差不齐,体重相差悬殊,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蓬松,闭眼呆立,排黄白色水样粪便,少数排出绿色粪便,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和粘液,沾污肛门周围羽毛。病程稍长者鸡冠、肉髯、腿、爪、皮肤颜色变白,精神极度萎顿、消瘦、食欲废绝,逐渐衰弱而死。
      三、剖检变化及诊断
      鸡只极度消瘦,肌肉苍白,眼部肿胀,眼周围形成近似圆形的肿胀区,眼角有粘液性、脓性物。有的在眶下窦有干酪样物。口腔、咽喉和气管黏膜上有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有恶臭,不易剥脱。鸡冠、肉垂、爪等部位皮肤有丘疹、结痂。胸腺、法氏囊萎缩,脾脏肿大。腺胃明显肿大,呈球形,腺胃壁增厚、水肿,指压可流出浆液性液体,腺胃黏膜肿胀变厚,腺胃乳头肿胀、出血、坏死溃烂,有的乳头已融合,界限不清,乳头流出脓性分泌物。肝脏稍微肿大,颜色不匀,浅色与深色条状相间,泄殖腔膨大,内有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鸡痘继发鸡传染性腺胃炎,确诊需进行试验室检查。
      四、防制
      首先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2倍量饮水,在1小时内饮完,1次/天,连用2天。症状严重的2倍量注射给药,一次即可。
      鸡痘散每只鸡0.5克/天拌料,连用5天;眼部病变严重的用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每天4~5次。同时为了控制细菌继发感染,阿莫西林每天早晚各饮2~3个小时,连用3天,其余时间添加多种维生素、电解质,供鸡自由饮用。另外,对于眼部感染严重的鸡只,可采用眼药水进行点眼,每天4~5次。
      一周后电话回访,鸡群于第4天死亡逐渐减少,采食量增加,精神状况明显好转;6天后没有死亡鸡只出现,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五、防制体会
      1.一般情况下鸡群发生鸡痘后,在不继发感染腺胃炎、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其它传染病的前提下,死亡率较低,只是影响采食和增重。一旦因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劣等外界因素而伴发或继发腺胃炎、葡萄球菌等病时,则死亡率急剧增加,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鸡痘、传染性腺胃炎发病严重,并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每年7~10月份是鸡痘发病严重的季节,腺胃炎发病也往往急剧增加。很多鸡群都是先发生鸡痘,尤其是眼型痘,后继发腺胃炎,从而造成较高的死亡。
      2.本病例鸡痘最初发病时只是个别鸡出现眼结膜发红、肿胀、流泪等症状,致使养殖户误以为是大肠杆菌或支原体感染造成的,而等发现皮肤痘疹,意识到可能是鸡痘时,已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导致了较多的鸡只死亡。
      3.每年的7~10月份正是鸡痘的高发季节,该病的高发地区应尽早的接种鸡痘疫苗,建议采取以下免疫程序:9日龄鸡痘鹌鹑化疫苗1羽份刺种,30日龄鸡痘鹌鹑化疫苗 1.5羽份刺种,开产前再用鸡痘鹌鹑化疫苗2羽份刺种。
  另外,在鸡痘的高发季节,在做好鸡痘免疫接种的同时,还应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的饲料,保持适宜的温度、合理的饲养密度,还要加强卫生消毒,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清除鸡舍周围杂草,填平臭水沟等措施,来达到消灭或减少蚊虫等吸血昆虫。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