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引起鸭发病并造成损失的流感病毒以H5亚型毒株最为常见,主要侵害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健康鸭接触病鸭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设备、运载工具、蛋筐、衣物、鞋帽等就会感染发病,并迅速传播开来。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每年冬季至次年初夏多发,特别是气候骤变、寒流过后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最易暴发。一般小鸭比老鸭易感,放牧鸭比圈养鸭易感。该病传播极快,在数天内即可蔓延到邻近鸭场。产蛋鸭发病后,产蛋率迅速下降,甚至停产,康复后一个月左右才能慢慢恢复产蛋,但很难恢复到原有水平。单纯鸭流感死亡率很低或无死亡,多因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
二、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羽毛松乱,精神沉郁,呆立,不愿下水,食欲废绝。部分鸭出现头颈肿胀,眼眶湿润,流泪,鼻液增多,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如扭头、摇头、点头、转圈、乱窜等。病重鸭往往衰竭死亡。
产蛋鸭发病时除有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产蛋率急剧下降,一周内从高峰蛋下降到20%~30%,而且白天产蛋多,产薄壳蛋、软壳蛋、畸形蛋,蛋壳褪色或呈花斑状。
三、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常见肝脏、脾脏肿大,肝脏表面有瘀血或出血斑点;胰脏肿大,有坏死灶或出血斑点;十二指肠和小肠肿胀、充血、出血,肠壁菲薄;泄殖腔充血、出血;脑膜充血;部分鸭心肌坏死,呈白色条纹状。有的可见眼眶或腹部皮下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眼结膜充血,喉头及气管充血、出血,口腔、食管粘膜有出血点;有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及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产蛋鸭尸体剖检还可见到输卵管粘膜水肿增厚、充血、出血,卵泡充血、出血、破裂,泄殖腔充血、出血明显,而呼吸道、消化道有时无明显眼观病变。
四、诊断
1.由于该病多因继发感染出现死亡才引起重视,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性的细菌感染。该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诊断。
2.鉴别诊断:本病所出现的一些临床症状和病变与鸭瘟相似,应注意鉴别。如:鸭瘟(特别是大头瘟)肿头现象比鸭流感明显;眼结膜炎也比鸭流感严重,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失明;鸭瘟和鸭流感都有消化道、泄殖腔、泄殖孔的病变,但鸭瘟以各器官粘膜形成溃疡、坏死和假膜为主,而鸭流感则以各器官粘膜的充血、出血为主;鸭瘟和鸭流感都有肝脏肿胀、瘀血和出血等病变,但鸭瘟肿胀的后期病变出现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见有出血点。
五、治疗
1.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并用;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2.大群用药: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金刚烷胺(或复方吗啉胍),也可选用金刚烷胺(或病毒灵),配以扑热息痛、扑尔敏和维生素C,供饮水用。抗菌药物可选用硫酸新霉素、丁胺卡那、阿莫西林等饮水或拌料。另外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等)和电解多维。
3.病重鸭用药:除口服上述药物外,还可每只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2ml、维生素C1.0ml、头孢拉啶(或丁胺卡那)25mg,每日两次。
4.产蛋鸭恢复期用药: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生殖器官修复药物(如卵康)和促产中草药(如促蛋王),促进鸭群更快地恢复生产性能。
5.治疗注意事项:一是治疗要及时,初期用药效果较好,并且要连续用药5~7天,如果用药太迟,尤其是在大群已出现明显症状时再投药,效果很差,甚至无效。二是不能滥用药物,因为抗病毒药物虽能阻止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和干扰病毒的复制,而不能杀灭病毒,所以使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阻止病鸭排出病毒和健康鸭感染病毒,并且抗病毒药物使用后会很快使毒株产生耐药性;抗菌素类药物只能防止继发感染,因此用药量不宜过大。
六、预防
1.应及时上报疫情。禽流感被国际动物流行病组织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向上级兽医管理部门汇报疫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隔离、封锁、扑杀、消毒等),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不从有疫情地区引进鸭苗,做好鸭场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限制闲杂人员、散养畜禽进入鸭场;出入口设消毒池和消毒间,鸭场工作人员、装运工具等物件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内;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治疗和焚尸灭源措施,严禁随意丢弃病死鸭,防止病源扩散。免疫接种选择灭活油乳剂疫苗,包括单价苗和多价苗,预防和控制鸭流感可取得较好效果。
日前,桐城市大关镇一养鸭大户饲养的青年鸭出现高热,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废绝,下痢等临床症状,伴有神经症状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经桐城市畜牧局与大关镇兽医站兽医共同诊断,确诊为鸭流感。鸭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疫病,由于鸭是带毒者,有可能成为人类流感病毒的储藏库,所以防制鸭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