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病的总称,其病原为大肠杆菌。该病各种年龄的鹅均可感染,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差异很大。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饲料、饮水、鹅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处,其中种蛋表面、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蛋中分离率较高。鹅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种蛋、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一、临床症状
患病种鹅群生产情况、精神状态正常,产蛋率,种蛋受精率不见异常。多数雏鹅出壳后表现大肚与脐炎,俗称“大肚脐”,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多在5日内死亡或淘汰。有的表现下痢,排出泥土样粪便,1~2天内死亡。
二、病理变化
死胚恶臭,卵黄囊呈黄色泥土样,头部水肿较明显,肝、肾、脾可见出血斑。发生脐炎的死亡雏鹅可见卵黄未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并发臭,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呈黄色,略肿大,有时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其它器官病变不明显。
三、实验诊断
无菌取死胚及病死雏鹅卵黄囊,肝脏、脾脏病料划线接种于伊红美兰及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0小时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见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直径约2毫米。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则全部为鲜红色菌落,直径约3毫米。在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上斜面及底层均产酸变黄,并大量产气。该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阿拉伯糖、山梨醇,均产酸产气;MR试验阳性;V-P试验、KCN、尿素酶均为阴性。
上述结果表明该致病菌株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该菌株对氯霉素最为敏感,其次为诺氟沙星、新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等,对青霉素类、呋喃类不敏感。
四、预防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禽类的常见病,但一些种鹅场本次发生的大肠杆菌病较为严重,发病突然,虽及时诊治,但已造成不少死胚及死雏,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必须搞好预防工作。
1、搞好消毒工作。平时要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尤其要做好水源、入孵种蛋及孵化器械的熏蒸消毒。孵化期间如有爆蛋,更应注意及时清洁消毒。种鹅群应注意预防大肠杆菌病,减少经种蛋垂直传播或受污染。
2、管理好水源。一些规模养鹅场,此病发病期多适逢天气干旱,种鹅场水池无水期,换水不及时,致使大肠杆菌大量繁殖;或受外来污水污染,病菌由污水传入。这说明缺水是的发大肠杆菌病前因,爆发缺水是缺水所导致的后果。因此畜禽场应设法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防止外来污水的污染并做好水源的清洁、消毒工作。
3、搞好种蛋消毒。用福尔马林对孵化用具、入孵种蛋严格熏蒸消毒,对饲养场地及孵化厂房全面彻底消毒处理。
4、选择有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治疗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及时治疗,以快速控制住病情,减少损失。
五、治疗措施
鹅群一旦发病,要严格控制鹅群下水时间。同时可选用氟苯尼考、复合维生素B等进行饮水治疗。连续用药4天,停药2天后,再用药3天,一般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即可痊愈或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