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雏鹅小鹅瘟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10  来源:《养殖技术顾问》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17
  随着养鹅业的快速发展,鹅病也随之增多,并常呈几种病混合感染。下面介绍1例小鹅瘟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 

  1 发病情况吴某5月从外地购雏鹅1000只,雏鹅出壳后1日内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毫升/只,7日龄没有注射小鹅瘟疫苗, 6月5日天气突然降温,18日龄的雏鹅开始发病,死亡4只,6月6日死亡19只后来就诊,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 临床症状病鹅精神沉郁、缩颈,离群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病鹅排黄白色或绿色混有气泡的稀便,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和蹼青紫发绀,部分出现神经症状,两腿麻痹发软,驱赶时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死前出现扭颈、抽搐等症状。 

  3 病理剖检变化共剖检3只,症状不相同。2只全身肌肉暗红色,心外膜出血,心室扩张,肝肿胀、质脆、暗红色,胆囊明显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出血肿胀,胰脏充血发红,有小的坏死灶,小肠的中后段膨大增粗,触之坚实,外观如“香肠”样,剪开肠管可见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凝固栓堵塞肠腔。泄殖腔扩张、肿胀发红,脑实质出血。另外1只肝胆色淡,有黄色细小条纹,肠黏膜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腺胃黏膜水肿,肺出血肝变。 

  4 实验室检验细菌学检查:采取病死鹅的肠黏膜、肝、脾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的直杆菌,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于37℃经24小时进行增菌培养,长成圆形、整齐、湿润、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勾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两端钝圆,中等大的直杆菌,进一步确认为沙门氏菌。 

  血清学保护试验:①无菌取败血死亡鹅的肝、脾磨碎制成1:100倍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单位/毫升,低温保存。②将病料悬液接种于12日龄鹅胚的线毛尿囊膜上,每胚注射0.2毫升,再正常孵育4~7天,遇死胚收集尿囊液。③将上述尿液接种8只7~10日龄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1毫升。其中4只作实验组,即皮下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2毫升,其余4只作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雏鹅全部保护,而对照组2~4天全部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化验室检查确诊为小鹅瘟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 

  5 防治①立即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健康鹅每只肌注1毫升,病鹅肌注3毫升。②同时用环丙沙星按0.005%~0.010%比例混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3天。③加强饲养管理,垫草、粪便及时清理,保持清洁干燥,并用百毒杀等消毒药经常消毒。④要求7天后接种小鹅瘟疫苗。经过上述治疗,除2只重症的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未再发生新病例。 

  6 体会①小鹅瘟可通过种蛋、孵化场传播,所以在孵化时种蛋一定要进行药液冲洗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孵化室定期彻底消毒。②及时进行免疫预防,即小鹅出壳后1~3天必须先接种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1.0毫升,7天后再接种小鹅瘟疫苗,这样才能提高鹅的成活率;或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接种1次小鹅瘟疫苗,10天后再接种1次,这样可使子代雏鹅在3个月内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③加强饲养管理,1个月龄以内的雏鹅要注意防寒保暖,鹅舍保持通风良好。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