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天津市某奶牛饲养小区的一个饲养户的奶牛发生了一起急性、死亡率高的传染病,10d内先后有5头2岁龄育成奶牛发病,死亡2头。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现将诊断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诊断1.1 流行病学调查该奶牛饲养小区有饲养户63个,饲养奶牛1 260头。据调查,发病牛是新建饲养户2003年4月才从河北省选购引进的大龄育成牛,共有奶牛56头。引进前饲喂干玉米秸、豆饼、玉米粉,主要饲喂配合精饲料,5 kg/头/d;青贮玉米40~60 kg/头/d,苜蓿1 kg/头/d;盐槽内只放食盐;已接种过牛口蹄疫疫苗。
1.2 临床症状第一头牛未发现任何症状,于早晨上槽时突然死亡在夹杠内;第二头牛不食,精神高度沉郁,体温40.5℃,很快瘫卧不起,呼吸困难,听诊肺部有湿性啰音,心跳加快到68次/min,从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肛门流出血液,很快死亡。相继发病的奶牛临床主要表现肠炎症状。体温升高到40℃,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精神沉郁,粪便稀薄,病牛很快消瘦。
1.3 剖检共剖检2例。可视粘膜发绀,有1例口鼻和肛门有带血泡沫。心包膜水肿,心包膜内有少量黄色的液体,心肌有大面积灰黄色病变区,心室心房内有大量淤血斑。胸腔内积有大量浅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肺脏有大面积实变区,在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腔内也积有大量液体,小肠浆膜呈暗紫色,粘膜肿胀、出血,肠内容物血样。淋巴结浅黄色肿大,剖开后有粘稠的浆液。
1.4 实验室诊断用病牛的淋巴结、肺脏组织触片,血液涂片美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见到大量两极染色的杆菌,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露滴样小菌落。
2.治疗2.1 药物敏感试验最敏感的药物依次为: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
2.2 药物治疗临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的病牛一次肌肉注射5 g丁胺卡那,同时用氨苄青霉素5 g,20%安纳加20 ml,加入1 000 ml5%葡萄糖盐水输液,2次/d,连用4~7 d.同群未发病牛接种牛出血性败血症+牛猝死症二联疫苗。
2.3 加强饲养管理增加干草饲喂量,盐槽内加入磷酸钙,饲料中按2 kg/头/d加喂胡萝卜。
2.4 消毒用2%的火碱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饮水中按1:1 600浓度加入百毒杀;夹杠、饲槽等用具按1:600浓度的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半个月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3头病牛康复。
3.小结3.1 发病诱因奶牛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很少发生巴氏杆菌病,该奶牛户为新发展的饲养户,饲养经验不足,饲料搭配不合理,尤其是从饲喂秸秆突然改为饲喂玉米青贮饲料,饲料的突变及酸度变大,均可使牛产生应激反应。抵抗力降低是引起牛的巴氏杆菌病的主要诱因。
3.2 及时确诊与治疗突然死亡的奶牛巴氏杆菌病要与魏氏梭菌引起牛的猝死症加以鉴别;奶牛巴氏杆菌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注射广谱抗生素要比口服效果好。
3.3 免疫与消毒一旦饲养小区内有饲养户的奶牛发生巴氏杆菌病,整个饲养区内未发病的奶牛要紧急接种巴氏杆菌疫苗,同时加强环境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