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规模猪场发病特点及防控理念(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31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82
四、饲料和营养
  规模化养猪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猪的日粮——饲料。饲料的质量不仅是营养平衡的问题,也是控制疾病的重要环节,所以规模化养猪从疾病控制角度讲,饲料的卫生安全必须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受传统养猪理念的影响,养殖者往往不重视饲料对猪只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由发霉变质饲料引起的疾病尤为突出。如霉玉米中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免疫力下降,消化道疾病以及由于滥用促生长剂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都与饲料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主要症状:不发情、准胎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后无乳等,小猪和育肥猪表现生殖器水肿、呕吐、拉稀、便血等严重消化道病变,并能造成免疫失败。
  防治方法:
  ①严把饲料采购关、饲料加工关、饲喂关;
  ②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③有条件的适当搭配青绿饲料。
  五、药物使用
  用药物预防和治疗动物疫病,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规模化养猪控制疫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猪只的生产工厂化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猪只的发病规律出现很大变化,阶段性、群体性、多源性较为突出,虽然使用高规格的药物,效果也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滥用药物的现象,给机体增加了负担,使其抵抗力下降。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病原微生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造成疾病的循环发生,很难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工厂化养猪,猪只是按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流动。所以,出现了感染期(潜伏期)和临床表现期不在同一个阶段,而是跨阶段发生,传统的兽医学(有病就治)的理念是很难解决的。同时,工厂化生产有严格的工艺流程,猪只的类别和年龄接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相对一致,又给我们控制疾病创造了条件。
  鉴于规模化养猪场猪病发生的新变化,我们也必须更新观念,制定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药物保健方案,使之程序化,达到理想的效果。
  建立四大程序:消毒程序、免疫程序、驱虫程序、药物保健程序
  技术路线:“措施前移,无病先保,逆向思维”
  1.摸清本场疾病的种类、发病阶段和规律。
  2.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跟踪监测,适时调整。
  3.根据疾病的发生阶段和疾病种类制定药物使用方案,及时记录观察防控效果并进行调整。
  4.发生疾病后,首先确定发病时间在本阶段还是在上阶段,为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要点:免疫接种必须在有效保护期进行;药物控制必须在疾病感染期给药。
  观念:最佳的“治疗”方法是给猪只提供一个卫生、干燥、洁净(空气)、舒适的生活环境;最有效的“药物”是能够提供猪各生长阶段营养需要且安全的日粮。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