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水产 » 正文

养鱼效益好 措施很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19  来源:云南科技报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39
池塘养鱼密度大、水质差,做好防病治病工作非常重要,一时疏忽,鱼病蔓延开来,导致大面积死亡,会给养鱼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在鱼病的防治中,应以加强管理、积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在池塘养鱼中,预防疾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积极预防鱼病。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容易被观察,鱼生病不能及时被发现,即使发现,治疗也比较困难,况且有些鱼病并没有特效药治疗,因此要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把经常性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

  二、搞好池塘清整。每年冬季商品鱼上市后,要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的淤泥,修筑池埂,将池底暴露,进行日晒和冰冻,可杀灭病菌和寄生虫等。如果池塘所在地的地下水位高,可在鱼种放养时进行清塘,施放生石灰,以杀灭敌害生物和野杂鱼等。

  三、入塘前先消毒。对鱼种进行消毒处理可杀灭寄生于体表和鳃部的寄生虫,特别是从外地购进的鱼种,还能增强鱼体的适应能力,提高成活率。必要时,可结合鱼种消毒,进行免疫注射。新购进的鱼进行鱼体消毒时,常用的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或3×10-6呋喃西林溶液、10×10-6高锰酸钾溶液,任选一种,将鱼药浴5~10分钟。

  四、把握好饵料关。投给鱼类的天然饵料要新鲜、适口,人工饵料也要新鲜不能发霉变质,必要时可制成混合饲料投喂,在数量上也要适宜,使鱼吃饱又不能剩余。在投饵时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并注意勤捞鱼未吃食的青饲料残渣,保持池塘卫生。

  五、改良池塘水质。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池塘养鱼水肥,有机质和细菌数量大,易孽生病菌,池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使鱼抗病力下降。所以,改良水质对防病非常重要。池塘改良水质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冲水,其次是在晴天午后开增氧机一次,另外,最好每月1~2次向池塘中泼洒生石灰。

  六、控制池塘水温。要了解所养鱼种对水温的要求,使水温符合饲养鱼的要求。放养密度适当,勤排污、换水和清洗滤棉,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昼夜温差大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温过分升降。

  七、注意日常操作。①定期巡塘。池塘管理人员,每天早上、中午、傍晚都要到池塘边看看。观察池塘里的鱼有无浮头现象、吃食是否正常、水质是否有变化等。巡塘时,发现异常及病死鱼,要迅速查清原因,并针对病因,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池塘里的死病鱼要及时捞起并埋入土内,不能乱丢,以免疾病传播蔓延。②细心操作。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后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③防止毒物污染水质。使用农药的器具不能在池塘中清洗,下大雨时要防止活水进入池塘。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