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小鹅瘟病的诊断与治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10  来源:《河南畜牧兽医》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8
  1 临床症状

  病初雏鹅食欲减退或不食,头部发热,精神沉郁,低头缩颈,羽毛松乱,离群单独呆立或伏地,渴欲增加;腹泻严重,排白色或略带黄绿色并混有气泡或假膜的稀粪,有的粪便掺有象绦虫样的小的栓塞物,肛门周围沾有粪污,嗉囊松软,内有大量气体和液体,多数鹅的鼻孔和眼睛有粘性分泌物,病鹅常有摇头动作,有的雏鹅死亡时头颈扭转或麻痹抽搐;到后期体温下降,极度消瘦,发病2~3天后死亡。

  2 剖检变化

  胸腹壁皮肤变薄,两侧肺部颜色变淡;整个肠道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粘膜上覆盖大量粘液,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在小肠的中后段,尤其是靠近卵黄柄至盲肠这段小肠管膨胀,剪开后可见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栓子内部为深褐色干燥物,外层包一层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形成的假膜;有的病例可见肠内形成扁平长带,形如绦虫的纤维素性凝固物,该段肠壁非常薄,内壁平整,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多数死雏心肌松软,色淡无光泽,心房常扩张;肝淤血肿大,质脆易碎,小部分肝实质有针尖大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肾肿大,色暗红;脾和胰也肿大,有时可见灰白色坏死灶。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采集病鹅的心、肝、肾、脑、肠制成病理组织样本,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心、肝、肾实质变性,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脑膜及脑实质充血,并有小出血区,神经细胞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有血管套现象,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小肠膨大处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4 病原分离与鉴定

  无菌操作采取病雏鹅的脾、肝及胰脏等组织磨碎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作成悬液,离心后加双抗处理,然后接种于12~14日龄非免疫的鹅胚中,37℃孵化5~8天,在5~7天死亡的胚胎中出现绒毛尿囊膜水肿,胎体充血、出血、水肿,心肌变性呈白色,肝脏变性或坏死,即可确定为小鹅瘟。

  5 血清学检查

  采用荧光抗体试验。采病雏鹅心脏血液并分离出血清,将待检血清,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分别加到抗原涂片上,置湿盒内并放入37℃温箱中45 min,再将稀释后荧光抗体滴在抗原涂片上,在湿盒内37℃下感作45 min,置于6.3×40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呈阳性变化。

  6 治疗措施

  治疗该病只能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对于发病早期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治疗,剂量是预防量的3倍,隔5天重复注射一次,一般病情即可得到控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