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中药注射剂及注射用双连翘的研究进展(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2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47

2研究中药注射剂的必要性

2·1动物感染性疾病病因复杂

近年来,猪的大肠杆菌、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病、温和型猪瘟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此外,蓝耳病、流感、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感染也呈上升趋势。据报道,猪的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其发病率为8.5%-100%,死亡率为0.4%-100%之间。对于这些细菌感染性病症,临床上通常采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或化药进行治疗,往往造成耐药抗药,带来诸多药源性疾病。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猪中分离出的128株细菌,就对20种常用药物中的16种耐药。对于许多病毒感染性病症缺乏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常常发生免疫失败,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疾病没有疫苗可供临床使用,化学药物对病毒病基本无效。因而寻求新的治疗药源也就显得十分迫切。

2·2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引起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在基本满足了数量要求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  全的要求已成为主要的问题,人民都要求吃上“放心肉”、“安全肉”,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现状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兽药残留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国际贸易的突出问题,欧盟、日本等往往借我国肉产品中的兽药残留,设置贸易壁垒,拒绝进口我国的畜禽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声誉和畜禽产品的出口。因此,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3中药的优势和问题

中医药以其医药密切结合的理论体系、药源天然、毒副反应低、基本无残留和独特的治疗手段与显著的疗效,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但传统中兽药大多停留在水煎或粉碎混合的简单工艺的生产水平,剂型粗糙、生产粗放,久置易出现发霉、变质或分层、凝絮及变色等现象,质量控制多以外观或主成分的含量为指标,难以保证其内在质量。其制剂多以散剂、混悬剂为主,用药剂量大,服用不便,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临床效果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不能适一应现代畜牧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之要求。中药剂型改革一直沿着提取单一有效成份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实践,中药的各种剂型大量涌现,从合剂、片剂到肌肉、静脉注射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提取单一有效成分的制剂,虽然有利于用现代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却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使其在临床上不仅背离了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而且也丧失了复方综合作用的优势和特点。古老的中药,经过二千年临床验证,完全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符合当代循证医学原则。仅提取有效成分的制剂则不是从大量的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临床验证出发,而是根据中药的有效成分入手,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该类制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4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81个;2000年版二部收载成方制剂183个;目前正在修订的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拟增加的新的中兽药制剂不足20个。可见,中兽药新制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中兽药的剂型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传统散剂居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兽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缺乏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等。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猪肠道大肠杆菌病的中药有效成份方剂研制及机制探讨”(北京农学院,穆祥):本项目以治疗猪肠道炎症的古方白头翁汤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白头翁汤抗肠道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份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两年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① 国内外首次成功培养了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已形成细胞系.中国兽药114网;② 发现并确证了肠道大肠杆菌毒素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③ 发现并确证了中药成分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微血管内皮细胞;④ 发现并基本阐明了中药方剂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

北京农学院刘凤华研究从增强机体免疫力(细胞免疫、粘膜免疫、特异性免疫)以及促进机体多渠道散热的角度,以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理论对清凉冲剂抗高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北京农学院陈武应用中草药抑制PDE的活性和表达能够有效地提高环核苷酸的水平,从而使第二信使的作用得到放大。抑制PDE的表达是中草药作为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之一,因此,研究中草药对中国小香猪PDE基因表达的调节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PDE的选择性抑制剂进行筛选。目前,通过RT-PCR的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小香猪心、肝、脾、肺、肾、肌肉、乳腺、卵巢等组织PDE基因表达的测定。正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以上这些组织PDE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比较。之后将进一步研究中草药对各种组织PDE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归经。

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楂可促进胰液总量、淀粉酶活性增加,党参可促进蛋白含量、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的升高,具有促进胰腺外分泌和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揭示了中药健脾助消化的药理学机制以及中医脾胃学说中“脾”与现代解剖上“胰腺”的关系。

浙江大学胡松华研究证实人参皂甙体内外可显著提高奶牛血液和乳中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人参总皂甙对猪丹毒疫苗,人参皂甙Rb1对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人参总皂甙、人参单体皂甙Rb1和Rg1对猪细小病毒(PPV)疫苗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主要增强IgG2免疫反应;人参皂甙和氢氧化铝铝胶混合协同发挥佐剂作用。有关人参皂甙免疫佐剂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运用免疫学技术,比较了10种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临床实验,比较了2个中药成分复方对新城疫苗和兔瘟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2方的佐剂作用稍优于油佐剂,低剂量为最佳剂量,基本完成了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钟秀会针对早期胚胎丢失开展了生殖免疫学机理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F4/80+巨噬细胞,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等有关细胞因子参与子宫局部的免疫调节,研究证实中药(黄芩、白术等)保胎的作用在于降低子宫免疫细胞数量,抑制子宫有害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子宫有益细胞因子的含量。中药(黄芩、白术等)能提高实验动物胚胎移植的胚胎着床数,降低子宫组织中IFN-γ的含量,使IL-10的含量增多,NO含量降低。使用中药复方使米非司酮促流产组实验动物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上升,IL-2、IFN-γ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这为中药保胎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于提高母畜繁殖力、提高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胚胎着床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草药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多靶点作用机理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张秀英)、苦豆子粕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杨英)、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等等。

中兽医药参与畜禽防疫大有可为,核心在于治未生、治未发、治未成和治未传。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卫气营血既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轻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指出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三焦辨证是以三焦辨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等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掌握这些规律,一旦对疫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原微生物有了确切的判断,即可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否则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造成畜禽较高的死亡率。

许剑琴等认为以《内经》“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论思想,指导中兽药的研制开发和现场应用,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推广应用系列中兽药配套技术,对现场建立中西结合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加强兽医防疫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全盘西化不但是非常有害不可取,而且还要强化中兽医药理论向现行兽医防疫技术模式中的渗透和应用。因此疗效确切、效果突出;安全性好、科技含量高以及经济效益突出的中兽药开发研究应是今后的主要趋势。如果对中药进行的药理研究脱离了中兽医药理论指导,忽略了整体观念,或是在研究中仅对中兽医药理论的个别内容片面引论一二、牵强附会,充其量是把中药当作寻找化学药物的一个研究对象去研究而已,所以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中医整体观念的非加和性——1+1>2。因此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强调在中医整体、辨证等特色理论的前提下,用先进的实验室手段、现代药理学前沿——基因、受体、信号传导以及多靶点药效学理论与科研实践对中兽药的作用机理进行评价。

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均含有多种成分,这些化学成分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影响、弥补,通过多层次、多个作用途径、多靶点和机理发挥综合作用。除了对抗作用外,调整机体内外环境则是中药的主要作用机理。如何评价中药及其制剂的药效?如果我们机械地套用西药的药效评价方法来评价中药,就会发现对于特定的药理作用,大多数中药的作用强度远低于同类的化学药品。但针对某种疾病,中药或其制剂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一定弱于化学药品。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中药的作用特点探讨并建立一种新的药效评价系统,科学地评价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这才有利于中兽药的研究和开发。水闸门法用一个比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
(张国红  倍乐集团四川瑞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四川自贡大山铺,643000)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