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皮下粘液囊炎俗称肘肿,多发生于马和大型犬,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同时发生。笔者最近诊治了1例大型犬肘后皮下粘液囊炎,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圣伯纳犬,♀,1岁,体重55kg,最初在右前肢肘部出现一个直径1cm左右的肿块,且与周围皮肤组织界限明显。初期患犬的精神、饮食欲及运动等均正常,因此未引起主人注意。1个月后肿块部分增大至直径12cm左右,同时患犬呈现中度跛行,遂来我院就诊。
二、诊 断
患犬体温正常,肿胀部分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触诊时无热,稍有疼痛似生面团样,在波动稍明显处穿刺,可见有清亮粘液流出,B超检查发现粘液囊内有大面积液性暗区,遂诊断为肘后皮下粘液囊炎。由于发病时间较长,该病例已转为慢性,决定实施手术治疗。
三、治 疗
对患犬实施全身麻醉,肌内注射眠乃宁1ml, 5分钟后患犬进入麻醉状态。术部剃毛、消毒,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生理盐水、甲硝唑、氨苄青霉素等。在肿胀部外侧沿肢体长轴做一个10cm左右纵形切口,切开皮肤后依次分离周围组织中增大的粘液囊。由于增生组织的血管较多,整个分离过程中要注意止血。摘除粘液囊时要格外小心,以免伤及骨膜。用5%碘酊溶液处理创腔,结节缝合粘液囊摘除后的剩余组织和皮肤切口。术后嘱犬主人在犬窝内铺上软垫,以减少对手术部位的摩擦。
术后患犬连续输液2天。第3天见手术部位又出现一处肿胀,但手术切口处未见有感染,经穿刺流出血色粘稠液体,遂在肿胀波动明显处做一约3cm切口,排出腔内液体,用生理盐水冲洗囊腔,最后用5%碘酊溶液涂布整个囊腔,并置入引流纱布,囊腔周围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封闭1次,每天换1次引流纱布。腔内液体逐渐减少,10天后拆线,创口二期愈合。
四、小 结
(一)发病原因
犬肘后皮下粘液囊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物长期俯卧在硬质地板上,肘后皮下粘液囊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动物的体重、卧地方式与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大型犬应适当考虑提供窝垫以减少对肘后皮下粘液囊的摩擦。另外,手术后的患犬也要改善其躺卧条件。
(二)诊断要点
该病的诊断要点主要在于发生的特殊部位(发生在肘头皮下)、穿刺液的性状(无色粘稠液体)、B超检查(B超显示囊腔内为液性暗区)等,但应注意与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血肿的穿刺液为血液,且发病速度较快;淋巴外渗的穿刺液为淋巴液,发生速度较慢;脓肿的穿刺液为脓汁,且体温一般会明显升高。
(三)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以保守疗法为主,因为手术切除粘液囊后往往会因压迫伤口而不利于伤口愈合,而且手术部位在关节处,手术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活动。保守疗法是先将囊内液体抽出,再注入强刺激剂,如在手术中使用的碘酊溶液(也可使用甲醛酒精溶液,注入半小时后全部抽出),主要是破坏粘液囊,减少其粘液的分泌;如怀疑发生感染,可直接将抗生素注入粘液囊内。对所有粘液囊炎病例,为防止患部继续受损伤,可局部包扎保护性软垫,给患犬提供窝垫或舒适的窝床。对于保守疗法治疗无效或发病时间较长已转为慢性的病例,由于粘液囊长期渗出、增生,势必影响整个关节的活动,同时还容易发生感染,此时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本病例的手术治疗中,粘液囊可能摘除不干净以及术后未及时包扎压迫绷带,导致术后仍有粘液的渗出。所以应尽可能将粘液囊摘除干净,而且术后应在术部包扎压迫绷带,以减少粘液的渗出或毛细血管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