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无论蛋鸡还是肉鸡,新城疫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高,造成损失严重,让许多养殖户始料未及。目前,正值初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对鸡新城疫的预防和控制更是不可忽视。
1 发病特点与症状
幼雏鸡发病日龄多集中在二免前后的20~30日龄。临床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拉黄绿色粪便。病重者精神萎靡,食欲降低,部分鸡头颈振颤、口流粘液,死亡率10%~20%不等,如并发并它传染病死亡率更高。剖检可见喉头、气管严重出血,粘液增多;肠道、泄殖腔粘膜、扁桃体充血出血。大约有30%的病死鸡可见典型的腺胃粘膜、腺胃乳头出血,肠道的钮扣状溃疡、出血。
产蛋鸡在180~350日龄都可发生。主要症状为呼吸时有呼噜声。采食或饮水明显减少,拉绿色粪便,个别鸡精神浓郁,冠尖发紫,冠子萎缩。死亡率1%~5%不等,产蛋度迅速下降,有的可在7~10d内由高峰期的90%降至30%~40%甚至更少,软壳蛋和褪色蛋增多。剖检病变,喉头和气管粘膜环状出血,粘液增多,肠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直肠粘膜条状出血,卵泡变形、血肿、充血、出血,易破裂坠入腹腔继发卵黄性腹膜炎,个别病死鸡可见典型的腺胃粘膜、腺胃乳头出血,肠道的淋巴集结肿胀或出血。
2 临床鉴别诊断
2.1 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群发病后可突然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病鸡脸部、鸡冠和肉垂水肿,边缘出现紫黑色坏死斑点。腿部鳞片出血严重。剖解可见全身器官出血,但见不到肠道的钮扣状出血及溃疡。
2.2 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病鸡群采食量明显减少,饮水增多;流鼻液,鼻窦肿胀;眼结膜充血,流泪;头部水肿,鸡冠、肉垂肿胀、发紫、出血甚至坏死、脚鳞出血。商品鸡多发于30日龄左右,临床多见混合感染。
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有罗音或喘鸣音。肉鸡和育成鸡感染后,可引起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产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产软皮蛋、砂壳蛋或畸形蛋,蛋清稀薄如水,剖解常见气管下段有黄白色痰状栓子堵塞。
3 发病原因分析
3.1 环境因素 养殖密集区,大型养殖场长年多批次、多日龄大量养殖,环境污染严重,新城疫病毒长期存在。
3.2 病毒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也有改变。
3.3 管理原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易导致上呼吸道粘膜受损。另外,鸡群营养不良或患有营养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对疫苗免疫力应答降低,因免疫失败而发病。
3.4 季节因素 冬末初春的寒冷季节有利于病毒、细菌的生存和传播。加之往往多注重鸡舍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3.5 免疫因素 疫苗质量和免疫程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由于某种原因普遍重视禽流感而忽视了新城疫的免疫,目前绝大部分的疫苗都是新城疫和禽流感的二联、三联苗,尽管这样一次性免疫可预防二——三种传染病,但事实上,在抗原没有浓缩的情况下,联苗的效果远没有单苗效果好。
4 防治措施
在实际生产中新城疫的免疫保护水平受母源抗体、疫苗种类、弱毒疫苗株的性质、免疫程序、接种鸡群的个体差异、鸡群的感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免疫后隔离措施较好,环境清洁的鸡群,不发生新城疫,而相对开放饲养的鸡群却发生了新城疫。因此,预防接种后也不能忽视良好的管理和安全措施。
4.1 加强隔离消毒措施 饲养条件过于简陋,饲养场、鸡舍间距离过密,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中新城疫病毒广泛存在而且病毒数量大,是新城疫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真落实好饲养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是保障家禽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4.2 搞好疫苗免疫 首先选择适宜的疫苗和恰当的使用方法,如IV系疫苗适合首免,采用滴鼻、点眼同时进行的免疫方法,I系苗适合加强免疫,一般采用注射的方法。油苗品种较多,有单苗和多联疫苗,质量差别较大,尽可能选用新城疫单苗或浓缩多联疫苗。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的联合应用能较好维持鸡群的HI抗体效价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为了有效防止新城疫的发生,可根据抗体的监测结果,在LOG低于6时,立即采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4.3 发病后的对策 一旦发生疫情,对病死鸡深埋,环境消毒,消灭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周围鸡群进行紧急接种。雏鸡可用IV系或克隆30疫苗,4倍量饮水;中雏以上可以肌注I系疫苗或IV系或克隆30疫苗,4倍量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