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2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15
  一、流行特点
  本病4-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10日龄以内的雏鸡发病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3-8周龄的鸡最易感染,病情最重。  
  近年来在养鸡生产中,对本病的免疫高度重视,所以本病发生后发病率可达30%-90%不等,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将会大大升高。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排出,污染的饲料、饮水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易感鸡。各种饲养管理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和扩散病毒,还可经污染的种蛋传播。
  二、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为2-3天,发病3-4天后才出现一定的死亡率,病程到7-8天时,死亡基本停止,群体病程一般10天左右,鸡群的康复也较为缓慢。本病最早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肛门,同时饮欲增加,伴随着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病鸡打颤聚在一起,精神委顿,不愿走动;严重者病鸡头垂地,两眼紧闭呈昏睡状态。病鸡排出白色涂料或米汤样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发病后期严重脱水,两爪干瘪,非常消瘦虚弱,导致死亡。       
  三、病理变化
  病死鸡表现为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腿部与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条状或斑状出血。腺胃粘膜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行的出血带。肾脏肿大呈红褐色,肾小管和输尿管因蓄积尿酸盐而扩张变粗,形成“花斑肾”。本病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在感染的第3天,法氏囊出血、水肿,体积和重量增大,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有野毒和强毒感染时,法氏囊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法氏囊萎缩,呈纺锤状,逐渐变黄色或深灰色,囊壁变薄,皱褶萎缩或消失,囊腔内常有黄色干酪物。
  四、防治措施
  1.鸡舍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喂给全价饲料,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供给,防止饲料中毒因素(如黄曲霉、药物、毒物)的存在,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2.免疫接种是控制IBD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种鸡的免疫可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防止雏鸡早期感染。目前较多选用中等毒力活苗,虽然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但不影响法氏囊发育。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本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饲养条件、鸡群类型和鸡只的母源抗体水平来考虑。首免日龄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来决定,现在多在8-10日龄首免,使用疫苗最好是弱毒。14-16日龄二免,有疫情的地区可直接选用中等毒力疫苗和油剂苗合用。种鸡在产蛋前免疫一次,可保证雏鸡有很好的母源抗体。
  4.一旦发病,注射高免蛋黄液,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等,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注射高免蛋黄时,一定要注射质量好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ml。严重污染的高免卵黄也可导致鸡只死亡。在鸡群发病初期,注射高免卵黄效果最好。
  五、小结
  1.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呈跳跃式流行,每二、三年大流行一次,广大养鸡户不能片面依赖疫苗或指望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注射卵黄抗体仅维持15-20天,甚至有的还反复发作,连续注射卵黄抗体有的高达4次之多;所以广大养鸡户还是要高度重视饲养管理,进雏时间最好避开本病高发季节,以便更好的培育出健康的鸡群。
  2.若在育雏期发病,适当提高舍温3-5℃,可减少鸡只的死亡,日龄大的鸡群也要注意保温,这样更有利于鸡群快速康复。
  3.注射抗体部位应在胸部肌肉或颈部皮下,注射顺序应先注射健康鸡后注射病鸡,注射时要勤换针头,用过的针头要先用凉水冲洗干净,再用沸水将针头进行彻底消毒。
  4.高免卵黄抗体在注射时,最好加入适当的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大肠杆菌等细菌病感染,必要时加入黄芪多糖或干扰素效果会更好。
  5.在选择保肾药时,最好选择含中草药成份的,没有副作用,有利于鸡群的快速恢复。
  6.鸡群康复后再用中等毒力法氏囊疫苗免疫一次,同时也要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工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