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猪“无名高热病”的研究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23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95

猪“无名高热病”一名以前偶尔见于兽医专业刊物上,到了2006年,兽医专业媒体上猪无名高热病一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这与同期在我国由南到北流行的猪病相吻合,人们联想此期正在流行的猪病就是猪“无名高热病”。此名也许不科学,但可与已知病原体引发的猪高热病相区别,有利于指导猪病的防控工作。
农业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引起的。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将该病的病原确定为蓝耳病毒的变异毒珠。

一、对原发病病原体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对近年来出现的猪“无名高热病”的原发病病原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张勇从基层种猪生产的角度出发,感觉到猪瘟在2006年这场所谓猪“无名高热病”流行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猪瘟,死亡率不会这么高;如果没有猪瘟,流行时间不会这么长;如果没有猪瘟,控制起来不会这么难。邵国青等在2006年对不同地区猪场21头典型病例进行采样、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变化检查和实验室病原鉴定证实,猪瘟感染是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而猪瘟的发生又与蓝耳病密切相关。华传仙根据江西某权威兽医机构对2006年1~12月份病猪进行基因检测统计结果分析,认为江西省2006年猪病的病原以蓝耳病为主,并发或继发猪瘟、圆环病毒、伪狂犬、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弓形体、传染性胸膜肺炎。
蓝耳病目前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其感染率达61.5%~85%。蓝耳病有两个血清型,即欧洲型(LV株)和美洲型(VR-2332株),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仍为美洲型,但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了两个亚群,即我国蓝耳病病毒流行株的变异毒株,2006年从高热病猪体内分离出的蓝耳病变异毒株的基因序列有缺失现象,与当前的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94%,以变异毒株接种健康试验猪时表现为前肢跪卧,后肢麻痹,不能站立。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脊髓中央管、中脑导水管、单核细胞胞质呈蓝耳病病毒强阳性反应,说明分离的变异毒株对脑组织有很强的亲嗜性。

二、防制策略

在当前猪病防控环境和多种疫病污染环境下,猪病的防控压力大、难度大,不少专家学者对近几年来突如其来的猪疫病,能否快速准确给予诊断,及时有效控制心存疑虑。并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提出了对猪“无名高热病”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诊断是防控猪“无名高热病”的先决条件
目前猪疫病种类繁多,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大量存在,要想及时有效地控制猪病,先决条件是快速地得出正确诊断结论,正确诊断在重大疫情面前显得特别重要。
卫秀余2006年对300多个发生所谓猪“无名高热病”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多个病原体的系统检测,诊断鉴别出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霉菌毒素中毒等多种已知的猪病。依次采取针对原发病原体的综合防制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但在2006年猪“无名高热病”发生期间,现场和实验室诊断经常出现“盲人摸象”的结果,许多技术人员凭现场经验或仅靠实验室检测就作出判断,对复杂的混合感染往往只作出1~2种疾病的片面诊断,结果造成治疗或预防无效。
在突如其来的疫病面前,应该冷静、沉着,尽快弄清疫病的流行特点,示病症状、病变特征,并与类症疾病作出区别,为实验室检测指明方向。实验室根据现场得出的初步诊断,及时采取病料进行系统检测、病原分离、动物试验等检测和检验工作,只有全面系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在区域性或全国性疫情调查技术专家指导组人员组成上,一般要有行政主管领导、临床兽医、实验兽医、资深的专家学者,必要时还可邀请卫生、环保等方面权威专家学者参与。应该将现有人才、技术、智慧、检测设备和手段等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战胜突如其来的重大动物疫情。
(二)猪瘟作为猪病之首,防控切不可掉以轻心
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仍然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杀手,是养猪场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病,绝不能放松。目前全国性猪瘟净化尚不现实,但要想有效控制猪病,从根本上确保猪群的长久平安,猪瘟净化势在必行,尤其是种猪场实行猪瘟净化是必要的,山东省济宁原种猪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当前情况下,有些猪场打了三次猪瘟疫苗,结果还是发生了猪瘟,也有的猪场打了两次猪瘟疫苗,但是依然检查不到猪瘟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不能达到保护动物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大家公认的是猪瘟疫苗自身质量问题、疫苗的保存和运输欠妥、免疫注射操作方法不当、接种疫苗剂量不足、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合理、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饲料霉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了免疫的失败,这些都对,但不完全。大家熟知的防控方法应该环环紧扣,不可遗漏和缺失,打完疫苗并非万事大吉。对于猪瘟的防控应该建立和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使用优质疫苗(农业部建议使用脾淋疫苗)、采用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监测,对猪群中隐性携带强毒的病猪进行淘汰,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日常的消毒和猪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且认真切实执行,决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密切关注猪蓝耳病的新动向
猪蓝耳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报道,1996年郭宝清等从北京地区猪分离到了蓝耳病病毒,从而证实该病在我国的存在,该病于1996年、2001年、2006年在我国出现三次流行高峰。从流行规律来看,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大流行。相对来说,该病在我国尚属一种新病,人们的认识水平和防控方法还不够熟悉。
1.猪蓝耳病示病症状的几个特征
从1996年、2001年我国猪蓝耳病两次流行情况来看,该病主要危害繁殖母猪、4~8周龄仔猪和16~18周龄甚至20周龄的育成猪。临床示病特征为母猪发热、厌食和流产、木乃伊、死胎、产弱仔猪等繁殖障碍;仔猪和育成猪体温升高在41℃以上,不食或厌食、嗜睡、咳嗽和呼吸困难,患猪耳朵、四肢未端、乳头、肛门、阴门、眼圈、尾巴呈蓝紫色。荷兰学者提出一种临床诊断的简易方法,即提出三项指标:一是母猪群有20%以上产死胎;二是怀孕母猪80%以上的流产;三是断乳仔猪有26%以上的死亡。如果这三项指标中有二项符合,可以从现场临床上初步诊断为该病。
农业部2007年3月28日颁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表明,2006年我国猪蓝耳病流行的示病临床指标为患猪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明显;部分猪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现场临床诊断困难,需要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2.猪蓝耳病的免疫接种问题
目前对猪蓝耳病尚无特效药物,使用疫苗接种是防控措施之一。在我国,是否需要开展猪蓝耳病疫苗接种,使用弱毒苗好还是灭活苗好,许多兽医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是否对猪群接种蓝耳病疫苗,取决于猪群的状态。如果猪群表现为蓝耳病阴性,并且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很好,对新引进的后备猪能够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最好不使用蓝耳病疫苗,特别是弱毒苗。
鉴于国内猪蓝耳病阴性猪场几乎没有的现实,多数专家学者主张将猪蓝耳病疫苗的接种纳入猪的常规免疫计划,但对使用猪蓝耳病弱毒苗需持谨慎态度。有人认为使用弱毒苗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抵抗感染,并且疫苗毒会在体内增殖,可能造成疫苗病毒的持续感染和长期毒血症。接种灭活苗不存在散毒的风险,较为安全,但免疫效果尚不确定,必要时可以试用。农业部在2007年3月28日下发的农医发[2007]10号“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附件2《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中正式推荐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商品猪在23~25日龄应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均在配种前应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种公猪每隔6个月应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编者注)。应该说,如果猪场都能严格按照农业部推荐的猪病免疫方案免疫接种,使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猪“无名高热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原发病原体、疫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度很大,且不同毒株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目前正式推荐使用的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有多高;猪蓝耳病属于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使用弱毒苗是否会干扰对其他疫苗免疫效果的产生;在同一猪群中,是先接种猪瘟苗,还是先接种蓝耳病灭活苗;猪蓝耳病是否是猪“无名高热病”的真正“凶手”;猪瘟在2006年猪“无名高热病”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