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河南省新安县某乡多个中小型养鸡场的160~180日龄蛋鸡发生了一种死亡率增加、产蛋率不升、拉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当地兽医按产蛋下降综合征治疗无效后,到河南省新安县畜牧局门诊部就诊,结合实验室检查,经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一、流行病学调查
此病发生在河南省新安县某乡多个中小型鸡场,主要发生在160~180日龄的蛋鸡。经调查,这些鸡场普遍进行了4次新城疫免疫,分别于7~10日龄用新城疫C30—H120二联苗1.5倍滴鼻,25~35日龄用新城疫IV—H52苗2倍量饮水,60日龄用新城疫I系苗2倍量注射,90日龄用新城疫IV—H52苗2倍量饮水。病鸡主要在夜间死亡,日死亡率为1%。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鸡冠萎缩、苍白或发绀,拉黄绿色水样或蚯蚓状稀粪,采食不足,产蛋量维持在70%不上升,软壳蛋、畸型蛋、破壳蛋增多。
三、剖检变化
通过解剖多只病死鸡发现,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有污黄色粘液性渗出物,肝、脾、肾充血,胆囊肿大,腺胃黏膜水肿,腺胃内有粘稠液体,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泄殖腔有出血点,少数病鸡发生卵黄性腹膜炎,造成卵泡变形,肛门外翻,肠道黏膜有点状出血且有溃疡。
四、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 鸡胚接种试验:无菌取病死鸡的脑或骨髓10份,加4倍生理盐水研碎,取其上清液,加入青霉素及链霉素各1000单位/毫升作用30分钟,取0.2毫升接种于9~10日龄的鸡胚尿囊腔,37℃孵化96小时,发现12份鸡胚死亡。
红细胞凝集(HA)实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HI)实验:将剩余的8份活胚置4℃冰箱过夜,收获尿囊液16份(每胚各2份),其中8份做HA实验,另8份做HI实验,发现HA实验的血凝价达1:40以上的5份,占62.5%;HI实验抗体效价在1:16以下的2份,占25%,HI效价在1:32~1:256为1份,占12.5%,HI效价在1:2以上5份,占62.5%,抗体水平高低参差不齐,证明该鸡群已被新城疫病毒感染。
镜检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肝脏接种于伊红美蓝EMB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24小时培养后,伊红美蓝琼脂上有多数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而麦康凯琼脂上则出现亮红色菌落,并向培养基内凹陷生长。培养物涂片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Gˉ小杆菌。
生化特性 生化试验发现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实验为阳性,V-P实验阴性,三糖铁琼脂穿刺培养,斜面不产生H2S,管底变黄,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判定为大肠杆菌感染。
药敏试验 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硫酸新霉素、磷霉素钙高敏(抑菌圈直径>10毫米);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中敏;对青霉素、环丙沙星不敏感。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鸡非典型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五、防制措施
首先用新城疫IV系冻干活苗8羽份饮水一次,同时用黄芪多糖注射液(规格1克/100毫升)每升水加0.5毫升饮水,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5天;每吨料加入清瘟败毒散(含黄连、黄芩、连翘、桔梗、知母、大黄、槟榔、山楂、枳实、赤芍等)4千克、肠安(大黄、槟榔、山楂、枳实、赤芍等)10千克和硫酸新霉素200克混饲,连用5天。
另外,要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对鸡群用0.3%次氯酸钠或2%百毒杀(双链季胺盐)带鸡消毒,每天1次,连用5天。场地、墙壁、鸡笼、用具、料(水)槽等用2%火碱消毒。
采取以上防制措施后3天鸡群有所好转,5天后恢复正常。
六、小结与讨论
1.中药黄芪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清瘟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肠安具有清热通便、行气、导滞和抗菌作用,采用中西药结合防制,表本兼治,效果较佳。
2.由于从青年鸡到产蛋高峰鸡,鸡体的生理机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陈代谢极其旺盛,鸡精神高度兴奋,这个时期如果饲料营养和生产管理出现缺陷,常会导致鸡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的发生,因此,此时一定要加强管理。
3.鸡群一旦发病,要请专业的兽医及时进行诊治,不可盲目根据临床症状和自身经验作出判断,以免误诊,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