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试验采用蒲黄注射液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隐乳),并以青霉素作对比。结果表明,蒲黄注射液对隐乳治愈率优于青霉素(P﹤0.01)。治愈后奶产量可提高15.27%;用药期中48和120小时,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总数(P﹤0.01),同时,使血中T淋巴细胞显著增多(P﹤0.01和P﹤0.05),试验表明,蒲黄注射液通过激活细胞的免疫功能治疗奶牛隐乳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蒲黄注射液 隐性乳房炎 奶牛 疗效机理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资料报道,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达50-80%,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达20-40%。在美国1100万头奶牛中一半患有各型乳房炎,每头乳牛每年损失90-250美元,乳房炎的发生,严重影响奶牛奶产量和乳品质量。有关本病防治报道很多,目前多数奶牛场仍普遍采用抗生素治疗,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致使一些常见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奶牛乳汁中抗生素残留量的存在,又直接影响到奶品为生。为此,我们根据中药抗菌消炎的优势,对蒲黄注射液进行了疗效观察和机理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物
蒲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蒲公英、黄连、黄芩、当归、红花,每1ml含原生药1g。批号:920318。规格:20ml/支。由四川倍乐川农兽药饲料研究工程中心蒲黄注射液课题组研制提供。
1.2诊断试剂兰州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由兰州中兽医研究所提供。
1.3试验动物来源及分组由四川绵阳农科奶牛场提供,经LMT检查患有阳性隐乳的62头患牛中,选出四个乳区均为“+”至“#”的患牛44头,随机分为二组,其中8头(共32个乳区),用青霉素治疗,28头(共112个乳区),用蒲黄注射液治疗。另外8头(共32个乳区作空白对照组)
1.4蒲黄注射液与青霉素治疗奶牛隐乳的对比试验
蒲黄注射液治疗组,奶牛肌肉注射蒲黄注射液每头30ml,每天一次,连续用药5天;青霉素治疗组每头奶牛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每天一次,连用5天;空白对照组不注射药物。
1.4.1判断标准及检测
试验组和对比组均治疗5天后检测疗效,仍用LMT检测,凡转为阴性者判为治愈,凡阳性减弱者判为有效,无变化判为无效,并在治疗前后一周,连续称产奶的重量,做好记载。
1.4.2蒲黄注射液对血中T淋巴细胞的影响
蒲黄注射液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12小时和治疗期间48及120小时,劲静脉采血进行T.B细胞检测,采用非特异性酯霉染色法,计数200个T.B淋巴细胞,计算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1.4.3蒲黄注射液对血液中白细胞影响试验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均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
2结果
2.1疗效观察
28头患牛经蒲黄注射液治疗后,头治愈率78.57%,乳区治愈率81.48%,头有效率100%,乳区有效率94.40%,经X2检验,蒲黄注射液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青霉素治疗组(P﹤0.01)。结果见表1。
表1蒲黄注射液和青霉素对比治疗奶牛隐乳的疗效(略)
2.2蒲黄注射液治疗前后奶产量的变化
蒲黄注射液对14头治疗奶牛一周乳产量的平均值比治疗前提高15.27%,青霉素治疗对比组提高10.4%,经显著性检验,蒲黄注射液治疗组奶产量增加与青霉素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详见表2。
表2蒲黄注射液和青霉素对乳产量影响的对比(略)
2.3蒲黄注射液对血液中T淋巴细胞、白细胞分类及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T淋巴细胞在用药前12小时与用药期中48及120小时呈极显著差异(P﹤0.01);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无统计学差异,但碱性细胞与对照组有显著增多(P﹤0.01)。白细胞总数在用药前12小时与用药间48及120小时呈极显著差异;用药期中48及120小时呈极显著下降(P﹤0.01)。详见表3(略)。
3讨论与分析
3.1据资料报道,隐性乳房炎主要是由金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引起,占乳房炎病原菌的95%,而这些病原菌对抗菌素极易产生耐药性,经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证明,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对痢特灵,链霉素、青霉素的耐药菌株约占46-82%,蒲黄注射液为中药复方制剂,有利于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嫌疑。本次试验采用蒲黄注射液与青霉素对比结果证实,前者治愈率78.57%,而青霉素治愈率37.50%,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蒲黄注射液治愈后乳产量增加15.27%,青霉素治愈后增加10.4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于该场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和其它疾病,故而导致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的结果。因此蒲黄注射液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我们认为优于青霉素。由于蒲黄注射液通过注射使药物经血循环到达患病部位产生作用。而避免了乳头注射抗生素的残留,提高了乳品卫生。此外,该制剂价格低廉,与抗生素一个疗程向比较低3~5倍,并且无毒副作用,反复使用也不产生抗药性,多次试用也未发现奶牛有不良反应中国兽药114网。
3.2试验结果表明,蒲黄注射液对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有明显影响,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数(P﹤0.01),在治疗中随着炎症的减轻或消失,白细胞数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据资料报道,奶牛患乳房炎时,机体白细胞大量游出血管,进入炎症区域,参与对病原体的吞噬。当急性炎症转为慢性乳房炎时,乳中仍有大量的白细胞。IDF(国际乳业联盟)在1971年度报导指出,乳中白细胞越多则奶产量减少越多。使用蒲黄注射液在治疗期间48及120小时血中白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经试验蒲黄注射液对血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单核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嗜酸性细胞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增加(P﹤0.05);嗜碱性细胞增加极显著(P﹤0.01);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12小时与治疗期间48及120小时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实验说明该制剂能刺激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T淋巴细胞在治疗后120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
本试验发现蒲黄注射液能使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据资料查证。该细胞含有组胺和肝素,在炎症反应期,组胺对局部炎症区的贸析血管和扩约肌有舒张作用,能使贸析血管通透性增强。而肝素则对炎症区血管内的血液起抗凝作用,所以碱性细胞增多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活动。
现代药理资料初步证实,蒲黄注射液制剂中的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痈化疡、活血去瘀、活血通乳、散结消肿、通经止痛等功效,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经临床试验该制剂对奶牛急慢性乳房炎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药后能促进患病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乳房组织的营养代谢,恢复乳房正常泌乳功能,提高奶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