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球虫病及中药防治研究进展(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16  来源:张国红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73

  球虫类是家禽家畜体内极为常见的寄生虫,呈世界性分布,其中的一些种类可引起十分严重的疾病,特别是新发现的一种球虫病--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更为严重。球虫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自限性(self-limited),一般来说,感染后随之对再感染(reinfection)的能够获得免疫力,不再患病。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感染上少量的卵囊仅出现轻微反应;但是在拥挤情况下,例如很挤的牲畜圈中,大量的卵囊可被摄食,从而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的感染,特别是幼畜,更易发生。所产生的真正的病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摄食的卵囊量。因此,很难把致病力归咎于特定的虫种,由于鉴定球虫的"虫种"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对于某一种宿主体内有几种球虫,以及究竟是哪一种特别重要,至今还是有不少的争论。

1、畜禽球虫病概况

1.1病原学及其生活史

球虫隶属于顶器门(Apicomplexa)球虫目(Coccidida)的一些原虫动物,较重要的并广泛得到公认的,是爱美球虫属(Eimeria)、等孢球虫属(Isospora)、囊等孢球虫(Cystoisospora)、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等的球虫。感染是由于食入有病的家畜属,从粪便排出的球虫的卵囊而致。一般来说,爱美球虫、等孢球虫和囊等孢球虫在其最初排出的"卵囊"内,因为孢子(spore)还没经过"孢子化",因而无感染性;只有在适宜的温度(21-32℃)、湿度和氧气的条件下,经过数日(5-9天)才能达到"孢子化",而具有感染性。以爱美球虫的生活史为例,说明如下:当卵囊被孢子化后,为易感动物所吞食,感染即开始,先是卵囊被消化液消化后,跟随的"子孢子"(sporozoit)便进入小肠粘膜或其它部位的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内,并经过一个繁殖期(亦称"裂体增殖期"〔schizogenisis〕),而后形成许多单核"裂殖子"(schizozoite),这些裂殖子重新侵入一些其它细胞,而且此一循环往往要重复二次或三次;在经历数次的无性世代(agamobium=asexual generation)之后,裂殖子又进入其它细胞内,发育成为"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及"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phyte)。在宿主细胞内部,雄性配子体(亦称小配子体〔microgametocyte〕)进行核的分裂(karyokinesis),产生出许多具有鞭毛的小配子(microgamete);同样,雌性配子体(亦称大配子体macrogametocyte))也进一步形成一个个大配子(macrogamete);小配子使大配子受精后,而形成合子(zygote)。合子周围形成一层囊壁,即成卵囊;其内部之核经2次分裂后,而形成4个单核体(monokaryophyte),每一单核体外围形成另一囊壁(次一级包囊,通常也说成是孢子囊(sporocyst),或以孢子囊形式包围于每个单核体的周围,每个单核体在孢子囊内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初孢子(sporangiospore),如此,每一卵囊内包含有四个孢子囊(等孢球虫属每个卵囊内包含有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两个初孢子的,即为另一个宿主的"感染期"。

一般来说,球虫都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不同的种类有寄生于不同禽畜的肠道(有时在神经细胞或在心血系统)中,就拿鸡只来说,已在家鸡的祖先--原鸡中发现过,现代爱美球虫几乎普遍存在于每个家禽养殖场里,但临床疾病只发生于易感染者食入数量较多的孢子化卵囊后。感染患禽和恢复患禽都从粪便中排出卵囊,污染饲料、饮水、尘土、垫草、土壤等,而且可被机械性传播,如设备、衣物、昆虫及其它动物等。家禽的致病性,受宿主的遗传性、营养因素、并发症及球虫株的影响。柔嫩爱美球虫(Eimeria tenella)和毒害爱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对鸡只最具有致病性,因为裂殖生殖分别存在于小肠和盲肠的固有层(lamina propria)和肠腺(intestinal glands)上,并发生广泛地出血现象;对其他多数种类的球虫来说,是沿绒毛(villosity)在肠上皮细胞内增殖。

1.2球虫病发病现状与危害

球虫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原虫病,是养禽业中一种发病率高、彻底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发病禽群生长发育迟缓,全世界每年因球虫病而损失达30亿。集约化养殖厂是球虫病爆发的最适宜场所,其病死率有时高达40%。全世界每年因球虫病造成的损失达10多亿美元,其中抗球虫药的年消费是3.2亿美元。据patricia报道,美国每年花费在抗球虫上的约有3亿美元,其中大约有一亿是花费在药品上。并且柔嫩艾美属球虫感染时可显著增加沙门氏菌感染,延长向环境排放沙门氏菌的时间,肠炎沙门氏菌污染蛋增多等现象。球虫病的存在,无论就其本身来说还是它所带来的连锁负面效应,在经济上都是十分有害的。英国1995年预估球虫发生率2%,死亡率0.5%。一年因球虫病造成的损失达38,588,795英镑以上,主要损失来至肉产业占98.1%(其中80.6%的损失来自死亡率、增重、饲效的影响,而球虫病之预防与治疗费用只占17.5%)。荷兰1996年因球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估计有2亿Dutch Guild(1 Dutch Guild=US$0.58, 1996年8月)。1992~1995年共检验4774批,球虫阳性率63.4%,Eimeria球虫阳性群之饲料效率较对照组减少12%。E acervulin 减少12%,E.tenella减少11%,E.maxima减少14%。Eimeria球虫阳性群之日增重较对照组减少5%。E.acervulina减少3%,E. tenella减少5%,E. maxima减少6%。我国1997年存笼蛋鸡约26亿只,年出栏肉鸡约39亿只,若不能有效控制球虫病,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20%~30%,严重时达80%。球虫病已经成为阻碍集约化养禽生产发展的全球性疾病,其防制也一直受到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目前球虫病已经广泛存在于肉鸡、肉兔养殖场,在对上海12个肉鸡饲养场的调查表明,有70%的场球虫感染率超过70%,在河南随即抽取41个大场调查显示,35.3%的场经常反复爆发球虫病,且该地区平均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费用高达0.2-0.4元/只。湖南省衡阳市调查也发现鸡场球虫的感染率超过60%。黄兵等(2001)称1998年我国存栏鸡数约31亿羽,若按每羽支出抗球虫药费用0.1-0.2元计算,则1年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费用可达3.1-6.2亿元人民币。根据对河南省41个场的调查显示,有86%的养禽者听说过球虫病可以免疫预防,有93.3%的养殖场认为疫苗预防球虫病优于药物防治球虫病,有88.5%的场觉得疫苗效果很好,有63.3%的场决定很快使用球虫疫苗。

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中的一些种类可引起十分严重的疾病。球虫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自限性(self-limited),一般来说,感染后随之对其再感染(reinfection),禽群能够获得免疫力,不再患病。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感染上少量的卵囊仅出现轻微反应;但是在拥挤情况下,例如很挤的牲畜圈中,大量的卵囊可被摄食,从而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的感染,特别是幼畜,更易发生。所产生的真正的病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摄食的卵囊量。因此,很难把致病力归咎于特定的虫种,由于鉴定球虫的"虫种"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对于某一种宿主体内有几种球虫,以及究竟是哪一种特别重要,至今存在争论。在严重污染且饲养管理条件比较差的场里,球虫病不仅可造成禽只的大批发病死亡,而且还导致饲料报酬降低和生长发育受阻,同时易并发其他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令人头痛的是病发过后的后遗症,通常表现为种蛋孵化率降低,雏禽的生长整齐度差,开产后蛋产量达不到应有的高峰,蛋壳质量变差。

1.3球虫病的诊治

顾有方等报道,以74只33日龄蛋公鸡作为试验对象,随即分成感染组(n=37)和对照组(n=37)。感染组每只口服接种1.5×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分别于感染前(0d)和感染后(2,4,6,8d)将鸡处死,颈静脉采血,研究球虫感染对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血清钾含量显著升高,血清钠、血清钙、氯化物、无机磷都显著降低。血清镁含量也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赵海全等(2001)报道,用E.tenella卵囊感染雏鸡,通过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检测5种血清蛋白百分含量的变化。分别在感染后3d和7d进行采血检测。结果蛋白含量在感染7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a1球蛋白在感染后7d比在3d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的γ球蛋白在感染后7d极显著高于3d和对照组(P<0.01)。a2球蛋白和β球蛋白在组间和组内无明显差异。球虫病多发生在温暖季节,以3周龄及15个月龄的雏禽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病雏衰弱和消瘦,冠和粘膜苍白,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所粘连;运动失调,翅膀下垂,排出血便;剖检时可见盲肠和小肠有病理变化,根据这些特点即可怀疑为球虫病。感染的肠段有肠道扩张、肠壁增厚,并可见到含有大量的卵囊和乳糜状或干酪样管型。分散爱美球虫存在于小肠上段,引起乳糜状粘液性肠炎(muco-enteritis),使整个小肠(包括盲肠)全部充盈。火鸡和缓爱美球虫主要也是感染小肠上段,但其可寄生于固有层或深层组织,引起坏死性肠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球虫卵囊的分离和动物回归试验。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