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2005年6月15日,养鹅户王某饲养的2000只雏鹅发生腹部膨大、脐部肿胀、脐孔破溃等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在25%左右,因当时一直下雨,阴雨天气长达20多天,育雏舍内地面潮湿,又不能及时更换垫料,再加上饲养密度过大(38只/平方米),通风不良,温度又偏低(白天17℃左右,夜间还要低)。鹅群于5日龄发病,到7日龄以后病鹅增多,每日死亡100多只。主人投给青霉素饮水,不见效果。
二、临床症状
病雏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部膨大,脐部发炎肿胀,有的脐孔破溃,皮肤变薄,严重者颜色青紫。两肢无力,嗜睡,饮水减少。有的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以外,可见排出泥土样粪便。一般多在1~3日内死亡,极少数拖延至5~7天。
三、病理变化
先后剖检病死鹅15只,濒死雏鹅5只,其病理变化基本相似。死于卵黄囊炎及脐炎的雏鹅,剖检可见卵黄囊膜水肿增厚、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充血、出血,卵黄液稀薄或粘稠,多呈黄绿色、污褐色或内有较多的凝固的豆腐渣样物质。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喙、脚蹼常干燥。有的心包积液,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呈青铜色,并有少量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十二指肠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可见肠黏膜脱落。
四、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 以无菌操作采取肝、脾触片,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大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细菌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死雏鹅的肝及部分组织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及伊红美蓝琼脂板上,置于恒温箱内经37℃24小时培养后,各种培养基上均有菌落形成。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中等大小、直径1~3毫米,微隆起、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灰白色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边缘整齐,稍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直径1.5~2.5毫米,粉红色的圆形菌落。将培养后的典型菌落制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与涂片检查相同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生化试验 将分离获得的菌落做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山梨醇、甘露糖、果糖、蔗糖,产酸产气;不分解淀粉、肌醇和尿素;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动物试验 用培养物接种4只健康的17克重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0.3毫升10倍稀释的菌液,接种后分别在27~32小时死亡,而4只对照组小白鼠健活。剖检死亡小白鼠可见心内外膜出血,脾肿大,有出血点,肝肿大。用肝组织涂片后染色、镜检,可见到与上述一致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药敏试验 挑取典型菌落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盐酸二氟沙星高敏;对环丙沙星、强力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庆大霉素低敏。
五、防治措施
清除潮湿垫料、粪便和垃圾,重新铺上消毒过的干燥垫料;加强舍内的通风并增温;育雏舍内(带鹅)和舍外用0.5%的百毒杀消毒,每天1次;饲槽、饮水器及用具用2%的苛性钠溶液洗刷,再用清水洗后使用;调整饲养密度(15只/平方米)。用10%的氟苯尼考水溶剂饮水,每10千克水中加入1克,连用5天。饲料中添加微特赢(一种微态制剂,可以与抗生素类药物合用),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0.2克,连用7天。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
六、小结
1.在雏鹅初饮时,水中添加不易产生耐药性的广谱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或盐酸二氟沙星)、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连续饮用5~7天,可有效控制本病。
2.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育雏期,遇上20多天的阴雨天气,使育雏舍潮湿,垫料不能更换,再加通风不好,密度大,卫生状况不佳等,是此次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该批雏鹅质量差,大肚脐的雏鹅例多,脐孔闭合不全,也是感染大肠杆菌的原因之一。
3.鉴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自然,规模化密集饲养的雏鹅舍中一旦发病,难以有效控制。因此,防止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平时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购雏鹅时淘汰大肚脐、脐孔闭合不全的雏鹅,消除病菌侵入和感染的门户;做好消毒工作,保持鹅群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