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统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现状
3.1乳房炎的中兽医病机
中兽医认为乳房炎即奶肿、奶黄、乳痈,是痰、湿、气、血郁结不散,化而为炎。与肝胃两经有关,因饲养管理不善,久卧湿热之地,湿热毒气上蒸,侵害乳房。或因胃热壅盛,肝郁气滞,乳络失畅以致乳房气血凝滞,瘀结而生痈肿。或因牛犊吸乳时咬伤乳头,邪毒入侵引起痈肿。或患牛拒绝挤奶,使乳汁停滞,乳房胀满等原因而导致本病。此外,应用激素治疗奶牛生殖系统疾病时,因其正常激素分泌被扰乱,也可导致乳房炎。
3.2乳房炎的传统治疗及存在问题
乳房炎的传统治疗措施为抗菌消炎,改善环境,增强动物抵抗力,抗生素是抗菌消炎最常用的药物,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利福霉素、环丙沙星等,疗效均较好。使用抗生素治疗乳房炎虽可达到杀菌治愈目的,却起不到长期促进乳腺恢复的作用,痊愈后患病乳头产奶量下降,而且在长达半月的冶疗期内,所产牛奶不能食用,导致生产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微生物能对抗生素产生顽固的抗药性,使乳房产生蜂窝织炎,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抑菌强度大、特异性高、对环境稳定的新药物来防制奶牛乳房炎,已成为发展奶牛业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中草药属纯天然制品,毒性低,不会造成严重的药物残留、产生抗药性,克服了使用抗生素的不足。在动物生产中,应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或预防药物,已日益为国内外有关专家所关注。
3.3防制乳房炎常用的中草药
中草药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质,含有各种生物有效成分,不易产生耐药性,体内代谢较快,高效低毒,无残留。在治疗期间不影响牛奶的食用,可替代化学合成药物,兼有药物与营养剂双重功能,既可抑菌杀菌、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又可作为特种生物活性添加剂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生产实践中常用于防制乳房炎的中草药如下表。
3.4防制乳房炎常用的中草药方剂
我国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大量的中草药方剂!现将一些常用中草药方剂综述归纳如下。
3.4.1内服方剂
瓜蒌散:大瓜蒌、酒当归、乳香、没药、甘草共研细末,黄酒为引同调灌服。肿痛严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乳房硬肿、乳汁不利者加通草、益母草。
藕节汤:藕节、瓜蒌、牛蒡子、黄芩、栀子、二花、连翘、皂刺、枇杷叶、大青叶、王不留行、陈皮、青皮、柴胡、天花粉和甘草,煎水灌服。
二花消痈汤: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夏枯草、鱼腥草、大蓟根、芙蓉根煎水灌服。
麻连甘草汤:生麻黄、连翘、生甘草煎水灌服。热盛者加公英、地丁、二花、野菊花;体寒者加鹿角霜、当归;乳汁不通或脓汁排出不畅者加王不留行、瓜蒌。
牛蒡汤:瓜蒌、牛蒡子、花粉、连翘、金银花、黄芩、陈皮、生栀子、皂角刺、柴胡、生甘草、青皮,用于热毒壅盛型初期,以消肿止痛,通经解毒。
透脓散:黄芪、炮甲珠、川芎、当归、皂角刺共研为末,加白酒和水调灌服,用于成脓而未溃期,以补气养血,托毒排脓。
八珍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水煎服,用于脓肿溃后气血双亏者,以气血双补。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煨生姜、薄荷水煎服,用于气血瘀滞型初期,以疏肝解郁、清热散结。
内托生肌散:生黄芪、花粉、生杭芍、甘草、乳香、没药、丹参共研末,开水冲服,用于破溃日久、脓出清稀、不能收口者,以生肌止痛。
3.4.2外用方剂
金黄散: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黄柏、姜黄、白芷、大黄、花粉共研末,醋调或水调,涂于患部,用于热毒雍盛型初期。
冲和膏:炒紫荆皮、独活、炒赤芍、白芷、石菖蒲共研末,同葱汤酒调敷患处或用凡士林冲和膏调敷,用于气血瘀滞型初期。
防腐生肌散:枯矾、陈石灰、熟石膏、没药、血竭、乳香、黄丹、冰片、轻粉共研为极细末,混匀。用时撒布创面或填塞创腔,用于破溃日久、脓出清稀、不能收口者,以生肌止痛。
4现代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药物研究进展
4.1化学药品防治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大学研制了一种针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及耐药菌株的防治药物,利用利福平组织穿透性和杀菌性强等特点,同时利用中药的“药引”作用和协同杀菌作用,克服了利福平易产生耐药菌株的缺点,增强了利福平的靶向性和杀菌作用。经对137株病原菌的体外杀菌试验和6只奶山羊、12头奶牛体内代谢试验,以及80余例乳房炎病牛治疗试验,并通过与近14种兽医临床常用药物进行对比试验证明该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和组织穿透性强、靶向性好、乳中残留低等特点。孙福先等(1996)干奶期使用盐酸左旋咪唑和亚硒酸钠两种免疫增强剂,使奶牛乳房炎隐性率下降了39.4%,表明它们是防治乳房炎的较理想措施。张洪英等(1996)报道D—86消毒王(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对奶牛乳房炎预防效果好,治愈率达91.2%,可增产牛奶12.5%。要拥军等(1998)报道雅好生消毒液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效果显著,可使隐性乳房炎发生率由治疗前的39.3%下降为治疗后的18.7%。冯东来等(1998)报道对奶牛饲喂适量几丁聚糖,不但能控制隐性乳房炎感染,大幅度降低阳性乳区发病率,而且能提高产奶量(增产13.55) Tinns等(1984)根据高体细胞数,用广谱抗生素对正在泌乳的奶牛进行乳房炎治疗,细菌学治愈率是23 .3%。Natzke(1981)指出,干奶母牛治疗是目前乳房炎控制方案中消除感染最有效的方法。Kehrli等(1994)指出,挤奶后乳头药浴和泌乳期结束时乳腺的抗生素治疗是控制乳房炎两种公认的方法。张秀英等(2001)对复方抗菌注射液“乳炎消”进行了一般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428.362mg/kg,毒性较低;给小白鼠连续腹腔注射1-2个月,其蓄积系数大于5,蓄积作用较弱;对家兔的眼结膜刺激试验和肌肉刺激试验的结果表明刺激性较弱。张秀英等(2001)对复方抗菌注射液“乳炎消”进行了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4.2中西兽医结合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李配林等用中西药制剂薄硫膏乳房外敷法治疗急性奶牛乳房炎全部治愈。马树东等用乳房消肿散内服,结合特效米先治疗153例,治愈率为85.6%。苏洁用青霉素、链霉素乳室注入结合内服公英散以及硫酸镁溶液热敷乳房患部,治疗牛乳房炎,取得了较好疗效。谢才丰等对临床型乳房炎采用以蜂胶乳头灌注结合庆大霉素、654-2穴位注射,5%盐酸左旋咪唑为主的综合治疗试验。结果试验组临床型乳房炎乳区治愈率91.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42.86%;隐性乳房炎乳区治愈率66.67%,总有效率66.67%。顾惠娟等发现中西药制剂“强力生”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味左旋咪唑。朱光道等用中药复方、单味蒲公英、硫酸庆大霉素和盐酸普鲁卡因,后海穴注射及盐酸左旋咪唑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4种方法治疗隐性乳房炎,结果表明左旋咪唑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及中药复方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林振祥采用内服荆防牛蒡汤、外敷草药,乳头管注射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66例,治愈率84.3%,有效率为95.3%。
4.3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4.3.1中草药复方治疗乳房炎
新疆孔晓锋、刘启军等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瓜蒌仁、紫花地丁、王不留行、夏枯草、败酱草、甘草等配伍,制备“乳炎消散”。各选取30头奶牛与青霉素、链霉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乳炎消散组治愈率为96.7%,青霉素组为73.3%,链霉素组为70.0%,“乳炎消散”治疗乳牛乳房炎效果明显。且制定出本品的显微鉴别质量控制标准。刘纯传等用复方蒲公英煎剂液内服治疗临床型乳房炎126例,总有效率为94.44%,病原菌转阴率为40%。鲁希英等用单味木鳖子和“神效瓜蒌散”,冯世玉等用乳疾宁,莫昌兰等用902乳炎康复方外用膏剂,治疗隐性乳房炎都取得了较好结果。岳春旺等用乳炎康治疗临床型乳房炎获得满意疗效。崔定中用自拟“活血疗痈散”随证加减,治疗奶牛各型乳房炎7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郑宏亮根据各型乳房炎的临床特征,用中兽医辨证论治法治疗195例,治愈138例。管学文等用“乳炎散”治疗奶牛乳房炎,一般2—3次即愈。高纯一等用公英散加味治疗奶牛乳房炎286例,比抗生素的治愈率高。高庆国等用中药乳炎消油剂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牛500余例,治愈率在95%—100%之间。张光远用大瓜蒌散治疗乳房炎奶牛,治疗后产奶量比治疗前增加8.9%;而抗生素治疗后产奶量比治疗前产奶量减少8.1%。陈钟鸣等用激光照射、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获得了较对照组的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毛素珍等用白花蛇舌草、刺五加等中草药组成的8804冲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牛,治疗后乳区转阴率为85.56%,乳区好转率为8.42%,总有效率为93.68%,较西药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麻耀伦等发现用复方穿心莲溶液浸泡乳头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效果。马井岩等发现中药内服、西药乳室注射和肌肉注射法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均有疗效,但乳室注射操作不方便,对乳头、乳管也有刺激,肌肉注射会产生应激反应,中药内服具有疗效最佳,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乳房炎消王是西北农业大学研制的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纯中药制剂,治愈率达93.2%,总有效率为98%。张国红等用乳炎必治注射液(当归、黄芩、黄连、大黄等6味中药制备)治疗奶牛乳房炎1200头,有效率97.83%,治愈率90%,且对奶山羊、母兔、母猪的乳房炎也有良好效果。秦俊文等(1997)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柴胡、白芷、川芎、漏芦等24味中药制成的“乳炎平”散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达85%,预防和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效果显著,且能增加奶牛产奶量。周新民等(2003)观察了中药“乳炎灵”注射液(连翘、蒲公英、金银花、黄芪、党参制备)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临床使用安全、抑菌效果显著,每头每天提高产奶量9%。
魏宁等(2004)报道,选择给药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升高率为药效学指标,对中药复方制剂“乳炎平”(银花、蒲公英、漏芦、黄芪、党参等8味中药制成的注射液)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量—效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给药剂量范围内,“乳炎平”对血清中SOD活力的升高率呈现量效相关;通过时—效关系研究,表明当“乳炎平”灌胃0.25-9h后,血清SOD活力显著提高,其中5h后达到最高点。
4.3.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防治奶牛乳房炎
赵恒寿等发现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通乳灵”对奶牛乳房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谢慧胜等发现用增乳散添加饲喂奶牛,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而且隐性乳房炎检出率比对照组减少了24.23%。
4.3.3中草药提取物治疗乳房炎
张文玫等用绿草素,张彬等用消炎醌,周学辉等用六茜素,张国红等用双连翘治疗奶牛乳房炎均获得显著效果。顾小根等用桉乳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总有效率为88.4%,其中治疗急性乳房炎总有效率为84.8%。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张余森等发现不同剂量蒲公英注射液肝腧穴注射后,奶牛乳房炎的痊愈率为26.19%,总有效率为90.47%,在同等剂量下不论肌肉注射还是肝腧穴注射其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秦俊文等用乳炎平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有效率为85%。治疗隐性乳房炎后乳区转阴率为59.21%。中药组阴性乳区数显著减少。且“乳炎平”能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及乳房炎总的发病率。甘志华等用复方丹参液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7.55%和94.44%,疗效显著高于丹参注射液和抗生素。周方中用“桉精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其疗效与青霉素、链霉素乳室注入相当,对少数病例的疗效优于抗生素。蒋次升等从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中筛选、制备的治疗急性乳房炎的中草药制剂CI注射液,具有与青霉素、链霉素相同的治疗效果。顾小根等研制的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中草药制剂TC-16,对防止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生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4.4 中草药治疗乳房炎的机理研究
4.4.1 抗菌作用
甘志华等发现复方丹参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何静荣等发现复方蒲公英煎剂、乳痈散、双丁注射液和瓜蒌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牛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乳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杜爱芳等发现合成鱼腥草素注射液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相同的抑菌效果。莫昌兰等发现902 乳炎康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顾小根等发现在肉汤和牛奶中TC-16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作用。李宏胜等发现毛白杨叶提取物“Y”对奶牛乳房炎8种24株主要病原菌均有强烈的抑菌作用。高微微等选用连翘、鱼腥草、苦参、白头翁等中草药水提物和醇提物,分别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连翘的两种提取物,白头翁的水提物以及苦参的醇提物对两种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苑丽等选用了十一种中草药,分别对禽大肠杆菌O74、金黄色葡萄球菌、猪大肠杆菌O138、猪链球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十一种中药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黄芩、大黄、蒲公英抗菌活性较强。夏薛梅选用24种中草药水提物作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多种中草药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郁建生选用了20种不同的中草药制剂(煎剂、单方制剂、复方制剂),分别对禽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丹毒杆菌、猪大肠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20种制剂对5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强弱不同。
4.4.2 对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杜爱芳等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合成鱼腥草素溶液均能提高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方维焕发现金银花、蜂胶注射液以及蒲公英、紫花地丁口服液均能显著增强小鼠白细胞吞噬功能(P<0.05),尤以紫花地丁的作用更为显著,吞噬率比对照组高26%;而从抗菌试验的结果看,除紫花地丁在1∶4时没有抗菌作用外,其余3种药物在肉汤中均呈现一定的抗菌作用,从而说明抗菌作用不一定是这些中草药治疗乳房炎的唯一机理,它们对乳腺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也可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刘汉儒等发现低浓度的中草药CI注射液对巨噬细胞的趋化运动具有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时,CI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体外培养的存活率,而在较低浓度时有提高存活率的趋势,这种双向运动可能是CI注射液对巨噬细胞随机移动和趋化运动的影响而呈现类似的双向作用的主要原因。且在0.1 g/L浓度时能完全解除相同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对趋化运动的抑制作用。顾小根等报道TC-16对小鼠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率比对照组高(P<0.01)。
4.4.3 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淼涛等给隐性乳房炎乳牛饲喂黄芪、蒲公英、益母草等中草药添加剂后可显著提高SI(P<0.05)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力(P<0.05),并能明显降低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张国红等发现乳炎必治注射液能显著降低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的白细胞数量(P<0.01);用药后96 h和168 h血中T淋巴细胞增多(P<0.01或(P<0.05);用药后96 h单核细胞数量增多(P<0.01)。王秋芳等选用黄芪、白芍、当归、蒲公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中药组方,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将经过亚临床快速诊断液检验和混合乳体细胞测定,将诊断为阳性、每ml乳中体细胞在100万以上的12头隐性乳房炎患牛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诊断为阴性,每ml乳中体细胞在50万以下的6头健康牛作为健康组。试验组每头牛100g/d添加药物,连用30天。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患牛红细胞数量显著提高。
4.4.4中药干预基因表达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开展了中药干预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初步证明中药作用原理与其生物活性成分调控基因表达有关。田志刚等(1993)在观察人淋巴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人参三醇皂甙(PTS)刺激下,DNA、RNA、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因子诱生的时间动力学时,发现PTS通过促进PHA活化淋巴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而促进5种细胞因子(IL-1、2、3、BCGF、IFNr)诱生,从而推测PTS促进了各种细胞因子mRNA的翻译。此后,该作者证明PTS可促进人淋巴细胞IL-1、IL-3、IL-6的基因表达,使IL-1、3、6翻译活性增强,最终促进IL-1、3、6的分泌,从而显示出PTS的基因调控效应。曹颖瑛等(1998)应用斑点杂交技术研究表明,淫羊霍苷(ICA)可促进刀豆球蛋白(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IL-3、IL-6mRNA的表达,其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IL-6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大于对IL-3mRNA表达的作用,初步阐明了ICA促进某些细胞因子产生的分子机制。
4.5中药及方剂提高奶牛产奶量的研究
王志河报道,用当归、黄穹、通草、炒王不留。甘草等中药组成,通过90d的饲喂,产奶量提高 10.99 %。谷新利等用中药“增乳散”对奶牛增奶试验,其组方是。王不留行。路路通、川芎、甘草、漏芦、水通、丹参、红花、白芍、甘草等14味中药组成,通过 150 d的饲喂,产奶量提高7.53 %,增奶明显,并很快进入产奶高峰,且延长高峰期产奶时间。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热应激作用。樊振华等用自己配制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经60d的饲喂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日产奶量平均提高了4.3 kg,乳脂率提高0.171个百分点。谢慧胜等研制的“增奶散”,由党参、当归、黄芎等10味中药组成,奶牛在饲喂3个月后,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头多产奶115.91kg。另外马玉胜等报道,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海藻粉250 g能显著提高产奶量。刘深廷等(1997)用党参、当归、黄芪、川芎、王不留行、苍术、通草、益母草、冬葵子等9味中草药组成饲料添加剂,并以1%的剂量饲喂乳牛,能显著提高奶牛产奶前期的产奶量,改善乳汁成分,提高乳脂率。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增乳的主要机制是增强机体对泌乳的调节机能。张荣庆(1993)试验发现,大豆黄酮能显著促进大鼠的乳腺发育,提高血清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水平,并有效拮抗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对大鼠乳腺发育、泌乳和垂体GH、PRL分泌的抑制作用。
4.6中草药治疗乳房炎的展望
中草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已经有多种产品出现,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制剂已经在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治疗效果与青霉素等抗生素相当,有的效果还优于抗生素。一些学者对治疗乳房炎中草药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中草药治疗乳房炎是通过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菌功能来实现的。因此,开展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不但是可持续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绿色食品消费的要求。严作庭等认为,今后应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应该:①大力开展中草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因为每味中草药均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有效和无效成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又在不同情况下可相互转化,同时又因其产地、采收季节、贮藏和炮制等不同,成分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首先,应该严格把握检验关,加强控制原料药的质量;其次根据中草药化学成分对制剂进行质量控制,以使制剂具有稳定的疗效;②大力开展中草药制剂剂型研究。根据现代制药技术和方法,可以开展乳房透皮吸收剂、肌肉注射剂、乳房注射剂、穴位埋置剂等不同剂型,研制出适合兽医临床应用的剂型;③开展药理学、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免疫学以及临床兽医学等多学科协作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