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正粘病毒中的某些对水禽致病性强的血清型毒株及其他一些病原(如禽l型副粘病毒)混合感染引起鹅和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主要症状特征是肿头、流泪、共济失调、急性死亡,死前可见眼、鼻、口流出暗红色渗出液;主要病理变化特征是眼角膜呈灰白色浑浊;眼结膜出血、坏死、溃疡;皮下出血与胶冻样浸润,以及多种内脏器官出血、坏死。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见于鹅,目前亦常见于鸭i:发病日龄一般在20~25日龄以上,传染来源为病禽与隐性感染 禽包括病和隐性感染鸡,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可视粘膜等。死亡率一般为l5%~50%,冬春季是主要发病季节,夏秋季亦可见发病。
2 临床病状与病理变化
病鹅表现为食欲减退,高度沉郁,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流泪,眼角膜呈灰白色浑浊;头颈部肿大,皮下水肿;严重下痢,肛门周围羽毛沾头多量灰绿色稀粪,发病后期病鹅双脚发软,皮肤干瘪,脱水,衰竭,卧地不起,以喙支地。临死前可见多数病鹅的口、眼、鼻孔流出暗红色渗出液,部分病鹅呈现共济失调、侧头扭预等神经症状、病后2-5d死亡。病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眼结膜出血、溃疡;头、领、胸部皮下斑点状出血及黄色胶冻样浸润.头盖骨出血;口腔、食道粘膜有点状出血及有灰白色点状或条纹状假膜;腺胃、肌胃、肠道粘膜甚至粘膜下层广泛出血、坏死、溃疡;严重时肠内容物混有多量血液或小点头血凝分沁物,渗出物;心包积液,心冠脂肪与心肌出血;肺脏出血、水肿;胸壁出血;胰脏出血并形成浅褐色组织变性和坏死的斑点;脾脏出血、坏死;肝脏出血或有灰白色坏死,鼻窦粘膜出血。
病鸭的症状、病理变化与病鹅类似。此外,病鸭脚胫部、蹼部可能有皮下出血、水肿。
3 实验室诊断
从病禽体内可分离到正粘病毒的某些血清亚型的病毒株和禽I型副粘病毒。抽检病禽群发病初期和发病后期的血样,可发现血清中含有上述两类病毒的高滴度的抗体,且发病后期抗原有高于发病初期抗体水平。 其中,禽l型副粘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的保护性原有高度交叉。
4 诊断
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可以作出初诊。另外,在临床上诊断本病还应与水禽的常见传染病如鸭瘟、禽霍乱相鉴别、患鸭瘟或禽霍乱的病鹅无眼角膜浑浊,无口、眼、鼻流出血水等情况;患鸭瘟的病禽,其肝脏有较明显的坏死并伴有出血的病理变化,患禽霍乱病禽肝脏表面具有灰白色针头大小的特征坏死点。
5 防治措施
5.1坚持自繁自养,搞好日常清洁卫生与带禽消毒工作;严禁从疫区引人病禽或隐性感染禽。执行鹅、鸭、鸡、分开饲养的原则,避免鹅、鸭、鸡场距离过近的情况。
5.2在本病流行区域,接种剂副粘的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鹅、鸭,可以接种后第l~2周开始产生免疫力,有效免疫期持续6-9个月。对鹅、鸭群实施t述疫苗的免疫接种时,可参考
如下免疫程序:20~2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0.5mL/只。35~45日龄二免,肌肉注射,1mL/只,产蛋前l5d三免,肌肉注射,1~1.5ml/只以后每年接种2次,同时应做好鸭及禽霍乱的免疫接种工作。
5.3 对已发病的鹅、鸭群。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特异高免血清作注射治疗,同时可使用;复方黄芪多糖或复方病毒唑饮水,杆菌康拌料,连用3~5d。
5.4 病死家禽深埋烧没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