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冬季以来,山东潍坊、东营、滨州等地肉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发病相当普遍,一旦发病,由于误诊误治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使死亡率极高,而且极易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有的死亡率甚至达50%~60%,甚至个别鸡群在20日龄左右即全部淘汰,损失非常惨重。笔者现选择一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介绍如下,供同行和养殖户朋友参考。
发病情况 2007年2月3日,山东省临朐县某养殖户饲养的5500只10日龄的肉食鸡发病,刚开始时只是零星死亡,2月6日死亡突然上升到每天40多只,遂请笔者进行诊治。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鸡群发病后,病鸡精神沉郁、伸脖呼吸、咳嗽、气管有特殊声响(尤其夜间关灯后更明显),流鼻涕,怕冷、拥挤在一起,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嗜睡,死前尿多。
剖检可见上呼吸道有轻度炎症,往往在气管下1/3可见充血、出血,有时有干酪样栓子,肾脏苍白肿大,输尿管内积有大量白色尿酸盐,气囊混浊,并伴有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可见到肺尖部有出血斑,个别鸡有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剖检时有腥臭味。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鸡的气管、肺、肾脏等材料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每毫升上清液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一万单位,4℃ 冰箱中作用4小时后接种于8~9日龄鸡胚尿囊腔内,经37℃培养4天后发现有胚胎死亡或发育不全。继续培养3代,取其绒毛尿囊膜制作抗原,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被检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为阳性。
因为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是典型的大肠杆菌病变,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细菌学检查。通过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氧氟沙星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防制措施 首先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减轻肾脏负担,可在饲料中加入1/3~1/2的玉米。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D3粉(剂量为说明用量的5倍),以维持呼吸道上皮细胞功能,调整钙、磷代谢,减少尿酸盐沉积,并能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如果采食量下降严重,可根据鸡的体重大小在饲料中加入1~2片食母生,一般两天后采食便会明显上升。同时升高室温2~3℃,因为鸡发病后畏寒怕冷,同时减少氨气、增强通风,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药物治疗第一天用干扰素(1000羽份)+健之素(干扰素诱导剂,1000羽份)+双黄连(100毫升)+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100毫升),皮下注射500只鸡,在水中加入呼喘净(硫氰酸红霉素)每瓶对水100千克,晚上在水中加入肾肿解毒药和大剂量的电解多维。以后两天,上午每500只鸡用干扰素(1000羽份)+健之素(1000羽份)+双黄连(100毫升)+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100毫升)饮水,下午在水中加入呼喘净,晚上在水中加入肾肿解毒药和大剂量的电解多维。
同时为了有助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恢复,可配合中药进行治疗,方剂:蜂窝草600克、黄葵600克、穿心莲500克、三丫苦500克(除根用全草),切碎加水20千克,煮沸后再煎20分钟,取其药汁(1000只鸡一次用量)备用。用法及用量:每天早上给药一次,让鸡自由饮用,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经采用上述防制措施三天后回访,死亡率明显下降,每天死亡2~3只,5天后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采食量、饮水量恢复正常,鸡只死亡停止。
小结 1.该病例中传染性支气管炎为原发病,大肠杆菌病为继发病,应该同时治疗,才会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2.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上述地区蛋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极低,这是因为蛋鸡饲养户对该病的免疫措施做的较好,养殖户不仅用冻干苗,还会同时注射灭活苗,而肉鸡饲养户只是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对该病几乎没有进行免疫,所以才造成该病在该地区的长期严重流行。所以笔者建议肉鸡养殖户应在7日龄用新城疫+H120+2886点眼、滴鼻,21日龄用新城疫+H52+2886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