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起散养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03  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89
  2006年4月龙海市角美镇某农户散养的20多日龄土鸡突然发病,无食欲,口渴喜饮水,羽毛粗乱,嗜睡,下痢,粪呈绿色、恶臭,3 d死亡l3羽,死亡率7.4%。50余日龄鸡也吃料减少,常躲在树下不愿走动,近出售的大鸡基本正常,无明显症状。通过临床检查、病理变化观察,病鸡鲜血、肝脏涂片镜检,诊断为鸡住白细胞虫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控制,现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该农户于2004年陆续在果园地散养土鸡,但数量很少,每年只在6~12月养2~3批,每批l00余羽,

  2006年开始增加饲养数量并提早在3月(雨季) 就开始饲养。2006年4月在第2批178羽小鸡(20 日龄)中,可见明显病鸡34羽,发病率19%,有的不吃料,有的吃很少,倒挂压迫嗉囔有淡黄色黏液流出,稀稠不一,病鸡昏睡或躲在树下不愿走动,2~3 d内死亡13羽,死亡率7.4%。50多日龄鸡在一个月前也发生类似症状,死亡5羽,死亡率2.1%,检杏该批鸡可见少部分鸡鸡冠苍白呈贫血状,消瘦,羽毛粗乱,个别鸡下痢,大鸡(已近出售)未见明显症状。畜主曾采用青霉素饮水,病鸡还用磺胺嘧啶片每羽口服半片(0.25g),每天1次,连用5 d,病情缓解后不再服药。


  2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2羽发病小鸡,见其嗉囔、肌胃、腺胃有积血,十二指肠、空肠黏膜有明显出血斑点;肺、肝、脾表面有出血点,肝、脾有针尖状灰黄色小结节,肾无明显病灶,胸肌有少量出血点。剖检l羽消瘦的发病中鸡,其脏器苍白呈贫血状,大肠宿粪呈绿色,稀黏有恶臭味,肿大,肝、脾表面有灰白色小结节,未见出血病灶。 中国兽药114网


  3实验室检查

  采集7份小鸡鲜血和3份中鸡鲜血涂片,瑞氏染色,高倍镜观察,其中g片见到部分白细胞变为梭形,两端呈菱状尖角。取病鸡肝脏研碎,生理盐水稀释,取1滴于玻片上,镜检见巨形裂殖体。

  4诊断

  根据病鸡贫血、下痢和脏器出血性病理变化,肝、脾有灰黄色针尖状小结节以及镜检见到白细胞变形呈梭形,确诊该病为鸡住白细胞虫病。 中国兽药114网

  5治疗

  5.1 小鸡 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0.5g配水l kg饮用,3 d后改用0.3g配水l kg,用3 d后,停药5 d,再以0.2g溶于l b水中饮用,5 d后停药。会采食的鸡只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按0.4%拌料,连用5 d。

  5.2 中鸡 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0.3g溶于l妇水中饮用5 d,停药5 d,再用0.2g溶于l kg水中饮用5 d后停药。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按0.4%拌料连用5 d。用药后鸡群除再死亡2羽后病情得到控制。

  6小结与讨论

  1)该农户往年6月开始散养土鸡,此时蠓、蚋活动减少,因此没有造成危害。2006年3月开始散养,蠓、蚋吸血昆虫活跃,从而造成了鸡群感染。

  2)该病用磺胺药治疗和预防可收到很好效果。

  3)散养土鸡有较好的价格,无需很大的投资和设备,利用农村闲散、老弱劳力饲养可以提倡和发展,但必须克服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危害,建议采取以F措施;(1)育雏最好在室内饲养,待40日龄后放牧。(2)可用艾叶、桉树叶等烟熏驱出蠓、蚋。(3)早晚蠓、蚋活动相对活跃,可推迟放牧,提早返巢。(4) 磺胺二甲氧嘧啶按0.02%拌料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5)发病后一定要早诊断,采取有效防治方法。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