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安全兽药产业化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新兽药重点实验室主任梁剑平博士日前指出,纵观我国兽药产业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兽药行业相比,在科研、生产、营销上,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
梁剑平说,我国兽药的研究与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国兽药年产值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兽药工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兽药企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兽药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在明显提升,已经有数家企业通过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验收,另有一大批企业正在按GMP要求进行改造。
他还表示,在面对这些成绩时,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兽药产业化仍比较落后,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兽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在现有的1800多家兽药企业中,90%以上是小型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大多数企业还无力完成相关改造,达到GMP要求。
二是原材料紧缺,原料药与制剂生产比例失调。目前,我国大多数兽药企业都是制剂厂,原料来源以靠人药厂或进口,企业自己没有开发生产兽用原料的能力,兽用制剂大多数只是普通制剂,像控制剂、缓释剂、透皮吸收剂和靶向制剂等产品相对较少,造成了原料药与制剂生产的比例失调,与国外相比,我国是制剂生产是原料药生产2-3倍,而国外则为5-7倍。
三是兽药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多年来,我国的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部分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均在研究和开发新型兽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讲,我国的兽药研究与开发能力还比较弱,与人药厂或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甚远,存在基础条件差、投资力度小、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靠仿制且药品种类少、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是兽药行业越发受到“洋药”的冲击。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兽药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当前还不加大投入,提高兽药产品的开发水平、生产能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洋药”的冲击下,许多企业可能有被挤垮的危险。
梁剑平说,兽药的研制、生产、加工与营销技术先进与否,质量优劣与使用的便捷与否,残留与否与成本的高低以及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等,不但直接影响着兽药本身的质量,而且还影响着兽医工作者医疗技术的正常发挥以及动物疫病、疫情效果的防治好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使用还影响着动物性食品(肉、蛋、奶)的卫生质量与安全,从而间接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当前存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