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情况
2007年1月初至2007年2月,邢台市某种鸡场连续孵化出5批蛋雏鸡,雏鸡出壳后或翌日开始发病,病鸡呈现运动失调,头颈震颤,两腿不能自主,逐渐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坐于地面,精神不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该种鸡场为2006年5月新建的种鸡场,集种鸡饲养孵化、饲料加工为一体,共饲养种鸡4500套,开产前未注射过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前期种鸡产蛋率、受精率、出雏率均正常,孵化出的商品雏鸡,全部出售,售出的雏鸡成活率也很高,均在90%以上。但从2007年2月18日以来,有5批雏鸡发病,每批间隔5天。用户反映饲养到5~16日龄时发病与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发病与死亡逐渐减少。死亡鸡只中部分是由于瘫痪或被其它鸡踏死或无法采食、饮水,饥渴而死。
据种鸡场统计,从雏鸡出壳后到售出发病率分别为2007年2月18日即第一批雏鸡,发病率为5.6%;2007年2月23日第二批雏鸡,发病率为8.6%;2007年2月28日第三批雏鸡,发病率为10.6%;2007年3月5号第四批雏鸡,发病率为6.7%;2007年3月10日第五批雏鸡,发病率为3.2%,以后孵化出的雏鸡均正常。即使在发病期孵化率、出雏率也均在90%以上,蛋黄吸收与脐带愈合良好。追查到种鸡,种鸡在2007年1月25日产蛋率突然下降,2周后又恢复正常。当时,误认为是饲料蛋白低或工人加工饲料时,骨块未粉碎而造成的,所以未再追究。
二、临床症状
这5批蛋雏鸡的症状基本相同,出壳后不久就有部分雏鸡发病,不能站立,但蛋黄的吸收及脐带愈合均良好,由此可以区别由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侵害胚胎及孵化温度不当所造成的残弱雏。出壳后的病雏鸡精神较差,闭目嗜睡,继而出现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走路时东倒西歪,逐渐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坐于地面,呈犬坐姿势,随着病情发展,神经症状明显,常出现头颈震颤,最后瘫痪。个别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睛晶状体混浊,视力消失。瘫雏仍有食欲和饮欲,但由于不能站立,无法采食,常被其它鸡踏死或饿死。发病后曾用维生素B1、维生素E、鱼肝油及抗生素治疗均无疗效。
三、剖检病变
共剖检病死雏鸡46只,主要病变为脑组织水肿,在软脑膜下有水样透明感。脑膜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着地的跗关节红肿,腿部皮下有胶冻样渗出液,其他脏器未见明显变化。
四、诊断
取病(死)鸡的心血、肝、脾组织涂片做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
取病料以营养琼脂作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琼脂扩散试验,随机采取种鸡血10份和第三批自然发病雏鸡血25份,分离血清,用已知的禽脑脊髓炎抗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测定血清中的抗体,结果种鸡血清6份和病雏鸡血清22份均出现沉淀线。
根据发病情况、雏鸡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其亲代种鸡不久前有一过性产蛋下降的情况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五、防制
1.一经确诊后整个种鸡场内外环境、孵化室内外环境及用具彻底消毒。鸡场外环境用3%火碱消毒,鸡舍孵化室用具用绿威霸消毒液消毒,每天1次,连用10天。
2.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种鸡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D3粉、含硒维生素E、维生素C,以增强种鸡抗病力。
3.对售出的雏鸡,均让用户隔离扑杀淘汰病鸡,用绿威霸消毒液彻底消毒,每天1次。同时在饮水中加板蓝根冲剂,每袋15克,每100只雏鸡1代,每天2次,连用5~7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泰诺欣(黄芪多糖、免疫增效剂等)按说明用。为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在饲料内添加0.2%土霉素,另外,在饲料内添加多种维生素,如鱼肝油或AD3粉、含硒维生素E、维生素C等,连用5~7天,经采取以上防制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鸡群逐渐恢复正常。
六、小结
1.种鸡场的种鸡只要发生过鸡传染性脑脊髓炎,以后每批种鸡必须接种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未发生过鸡传染性脑脊髓炎,又未接种过鸡疫苗的鸡场,如果种鸡在饲养管理正常而且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产蛋突然减少,应请兽医部门作实验室诊断。若诊断为本病,在产蛋量恢复正常之前或自产蛋量下降之日算起至少30天之内,种蛋不要用于孵化,可作商品蛋处理,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雏鸡已确诊为本病时,凡出现症状的雏鸡都应立即淘汰,到离鸡场较远的地方深埋,以减少感染,保护其他雏鸡,彻底消毒,健康雏鸡饮水和饲料内增加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另外,发病鸡群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应注意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鸡群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